康德哲学最早从大学开始认识,那时由于在图书馆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了爱因斯坦年轻时曾一度痴迷于《纯粹理性批判》,阴差阳错,也让自己走入了康德思想的海洋。接触康德哲学几年,中间几次都曾想放弃,但最终还是无法放弃,重新拾起了,这也许是康德哲学的魅力,犹如吸烟,一旦上瘾,难以戒除。
用海洋来形成康德哲学再也合适不过,康德哲学的特点是广且深,稍不注意,可能就会在海洋的畅游中迷失方向。在这几年的阅读生涯中,自己也曾感受到一种在海洋深处的恐惧和一种无助,迷茫感。但当你找准了方向,征服海洋深处,那么则可以获得非语言可以描述的快乐感。
之所以选择叫读书录,不叫思考录,其中一个原因是在于,康德哲学思想的深广,自己实际上还未到能形成自己思想的程度。一直有一个理想是能建立一个自己的思想体系,但目前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依然有待成长。在这几年中,思想的迷茫和摇摆,矛盾和对立时有发生。后面的反思中,我把原因归结于是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前两年的可能认为A是对的,后两年,可能就会认为B才是对的。这可能也是一件好事,思维的变化至少证明了自己的思想还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
选择读书录这个定位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比较适合自己当前的情况而定。三大批判已经看完了一遍,整体轮廓已经有了,但这个轮廓目前还是有不少的模糊,很多地方思想上依然对立,依然无法解决,因此重新阅读,是不可避免。而重新阅读可能也会带来新的思想上的变化,和之前的思想不同,甚至于对立,这样如果是
采用读书录这样一个文集,可以避免这样的一个尴尬,它的定位是一个学习笔记,而非一个思想体系。
康德60岁后才可以写改变人类三大批判,有人说过,思维稳定成熟后的著作才是能提供正确方向的著作,很多天才的著作来自于青年时期,比如黑格尔,维特根斯坦等,他们的著作目前争议也不少,维特根斯坦甚至于晚年的思想和青年的思想还存在一定的对立。这个说法对不对,也许若干年后,自己就会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