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活成一束光

作者: Happy秋英 | 来源:发表于2019-10-07 09:04 被阅读0次

                      努力活成一束光

                    ——参加“送课下乡”活动有感

          度过了慵懒的暑假,迎来了一个新的学年。刚开学,就接到通知让我去”送课下乡”,课题自选。一直在教初三年级的我很自然就选择了初三的课,从九年级上册的《世界历史》中选了9月11和12号这两天差不多该讲的一课《探寻新航路》。这课是部编教材中新增加的一课,以前的教材是把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放在一起学,现在是单列一课。

            教育局组织的“送课下乡”活动已经开展了18年,以前都是创新课比赛的获奖者去送课,今年这个活动也来了个创新,让新老教师结合,组织了一批教学名师和创新课的获奖老师一起去送课,并且让当地学校的老师也出一节同样的课,开展同课异构。之后同学科老师自由评课,点评专家评课,这样就构成了一次城乡老师间、同学科组间、专家与普通老师间的对话交流活动,一上午的时间讲两节课,点评和总结用两节课,节奏紧凑,内容充实,既有实践也有理论,既脚踏实地又高屋建瓴,让参与者收获颇丰。

          本次活动由教科所的王丽华所长直接负责,一行人的吃、住、行、和乡镇学校的对接、宣传报道等等,王所长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细心周到,安排的十分妥贴。同时王所长作为礼仪方面的专家还对我们的穿着等问题加以指导,她得体的言行、耐心的帮助让人如沐春风。另一位接触比较多的是对我们两节课进行点评的专家——张丽芳老师,张老师以前是岱岳区的英语教研员,现在在教科研中心工作。张老师温文尔雅,十分谦虚,我在岱岳区上第一遍课的时候,张老师为了点评更专业,专门请来了岱岳区资深历史教研员魏军主任做点评,而魏军主任更是认真,把手头有关这课以及这个单元的资料又翻看了一遍,魏主任合理的建议和专业的指点,使得我在高新区上第二遍课时讲得更条理和顺畅了。在高新区上完课后,张丽芳老师亲自点评,从教育、教学和教科研等各方面逐一铺陈,娓娓道来,启发思考,指引方向。而两天的课听下来,张老师就本课给与的建议让我心悦诚服。还有我校孙明霞老师对我始终如一的鼓励和指导。从这些教育专家的身上,让我感到的不仅是温暖,更是一种执着的精神,一种智慧的引领。

    张书振    孙明霞    张丽芳和我

            记得当接到让我“送课下乡”的任务时,一下就把我从假期状态拉回到了工作状态,马上开启了备课模式。虽然这节课教过很多遍了,但上公开课肯定要重新准备。第一步是四处寻找和这段历史,这个历史事件有关的各种书籍、视频等资源。把手头有的《全球通史》《大国崛起》再次细细品读了一遍,又购买并读完了电子书《地理大发现》《哥伦布传》等。还翻阅了高中和大学教材中的这段历史,听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学研修平台“人教微研”上权威专家关于这册书的教学建议,特别是对这个单元——第五单元的解读,重新观看了《大国崛起》的纪录片,对于内心任何一丝困惑都马上查阅一番。第二步是粗略构思整个课堂的结构。并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上下载了十多个课件、短视频和微课。每个都看了一遍,找到自己需要的素材,建立一个新的课件。之后就是不断的思考、修改和打磨。从整体的结构到每一个细节的取舍,都反复斟酌。课件也是力求实用而精美,每一张的页面都既统一和谐又体现主题,从字体到画面都是精修过的。感觉准备的差不多的时候,开始联系班级试讲,我因为这学期申请教初一了,所以要用同事的班级来试讲。试讲之后,我再次修改不合适的地方。在准备课的这一星期里,每晚都弄到十一二点,满脑子都是这件事,自己讲给自己听。这期间也没耽误给我初一五个班的学生上好开学第一节历史课。

    备课

            有准备公开课或者参加教学比赛经历的老师的共识就是准备一节课感觉就像扒层皮,不熬几夜是不可能的,想想这些年来自己参赛和上公开课的经历,无不如此。从来就做不到信手拈来。我这样费心去准备一节课,很多人都不相信,会说你还用准备,都教了多少遍了,拿起书来就能讲的很好。虽然我也相信自己不准备也不会讲得太差。可是,从教28年来,还真没有不备课就进教室的勇气,无论是讲了多少遍,甚至可以说早已超过了一万小时的演练。对每一节课依然至少花几个小时去准备,生怕因为自己的疏漏浪费了孩子们的时间。敬畏课堂、尊重学生,珍惜老师这一称谓,努力不愧对这一称谓。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的效用,让每一个我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受益,让每一个认识我的学生都能因为我而有小小的改变。这就是我执着于教育教学的初衷。

            这次“送课下乡”活动的准备,促使我再次审视自己的课堂,到底要怎样去上一节课?一节课承载着怎样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积淀?我要通过这节课向学生和我的同行们传达怎样的想法?

            我想这节课首先应该是扎实的课。不要在公开课之后让人家的老师再重上一遍,圈点批画都应该有,基础知识必须夯实。褪去赛课的浮夸,扎扎实实地教学,按照历史事件的时序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去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探寻新航路”这件事,从起因、条件、经过、影响去逐一分析。顺理成章的梳理历史事件,让学生感到就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这节课应该是有思维含量和情感体验的有意义课,该让学生深入思考的地方必须引导学生思考,该让学生体验的尽量体验。这节课最难理解之处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和影响,这两个地方是一定无法一带而过的。比如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兴的资产阶级渴望开辟新市场。对于手工工场、租地农场、商品经济等名词是挺抽象的。我就给学生解释了什么是商品经济这个概念,并说这种经济形态就是追求利润,换句通俗的语言就是有了市场就能赚钱。为了加深理解,提升认识,我又把同一时期中国的郑和远航的目的加以对比,郑和就不为了赚钱,不开辟市场,这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不需要市场。所以可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经济的因素往往就是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这样的对比学习会让许多学生能理解这件事的根源,并掌握基本史观。当然这样的史观也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重复和讲解。

            其次应该是充实的课。是富有历史味道的课,是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课,是让听课的师生都充满兴趣都有新收获的课。比如我对新航路的开辟为什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讲述,通过葡萄牙的地理位置,当时的国际环境以及恩里克王子对国家未来的规划和对航海事业的探索等方面,让学生知道葡萄牙的成功是历史机遇与多年准备的必然结果。再如哥伦布为什么得到西班牙支持,这是因为他开始寻求葡萄牙的支持时,他的航海计划被葡萄牙的航海专家看出了漏洞。穿过大西洋到东方并不像哥伦布所计算的那么近,也不是最近的到东方的路。正是因为这一正确的判断而错失了一次发现美洲的机会。而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日子10月12日后来被西班牙定为国庆日,许多国家定为美洲发现日或者哥伦布日。这些细节知识的补充,让学生充满兴趣又轻而易举的理解并记住了所学。

            再次应该是平实和丰实的课。是没有多少花架子的课,是润物无声的课,是留有想象空间和进一步探寻欲望的课。比如让学生想象航海家可能遇到的困难,很有可能有去无归。但是航海家们明知困难重重,甚至丧命,但依然坚定不移地去实现梦想。联想我们自己,再大的困难也不至于有生命危险,所以我们也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百折不挠的毅力,奋力去追逐梦想。再如我最后和学生说:“中国在郑和以后再无郑和,而哥伦布和麦哲伦之后欧洲还有无数的航海家在走向大海,走向深蓝。曾经贫弱的西葡在称霸全球一百年后,流水般涌入的财富又流水般的流出,从盛极一时到走向暗淡。这又是为什么?又将有哪些国家将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独领风骚呢?我们将拭目以待。”以此引起学生的困惑和对以后知识学习的欲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可以作为学习世界史的座右铭。

            我始终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内涵比形式更重要,皮之不存毛至焉附,就事论事的教学,就教科书论教科书的教学是干瘪的、枯燥的、乏味的,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容易让教师产生职业的倦怠。我们更应该感受学科本身的魅力,热爱本学科,享受获得新知的快乐,享受不断学习的乐趣。从学习和思考中获得持久的动力,顺带也就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水平和境界。当然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无疑是最好的,也是我不断追求的。

          本次“送课下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因为准备一节课让我思考了很多,在和同行以及专家们的交流中受到了许多启发。我的点评老师张丽芳老师说教学是过日子,教科研就是过好日子。如果教学是黄金,是物质生活的话,那么教科研就是香料,是品质生活。对于黄金和香料的比喻,来自我在课堂中对香料在欧洲为什么如此受欢迎的讲解,被张老师灵活迁移使用了。还有魏军主任提醒我们多用动态图,我一下想到农村孩子可能有很多没见过大海的,于是在让学生想象航海的困难时,就放上两张大海波涛汹涌的动态图,便于去联想。点点滴滴都是收获,一丝一毫都是成长。当听课的老师用“很震撼”来评价我的课堂时,我更想说的是表面的毫不费力是因为私下里十分努力,是多年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的结果。

            感谢这次“送课下乡”活动,感谢教育局领导的信任,感谢各位专家和同行的帮助,让我焕发了更多的活力。我将继续努力,成为一束光,照亮我的学生,照亮我的教育路。风,毫无预兆地席卷整片旷野,撩动人的思绪万千。

    最喜欢的一张 上课中 张丽芳老师和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努力活成一束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yyz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