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书的人一般分两种。
第一种是喜欢读书,不管书是借来的租来的还是买来的,只要在手边,都会拿来读了。
第二种是喜欢买书,不管会不会看,先买了再说,一些书买来放一年都不拆封的。
我想我是属于第二种。
从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在网上购书,有一年得了奖学金,开心坏了,总共750块钱,花了350把之前放在购物车里的所有书都买了,统统寄回家,然后近半年,箱子都没打开过。
虽然如此,但有些书,还是拿起来放不下,看了一遍又一遍。
科普:
1.《现代天文学15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系列书中的一册,介绍的是介绍天文学及其历史和现代发展。
作为一本物理学科普读物,书中涵盖了太多的专业术语和知识。太多的公式让高中的我看的迷迷糊糊,后来干脆就把这些内容直接跳过,才算是能完完整整的看完。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首先作为床头读物,它是非常合格的,看着看着就想睡觉,比安眠药还好用,其次它蕴含着我们地球到宇宙的整个历史和发展脉络,让读者从宏观上,对生活的这个世界,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除了第一遍需要把它从头看到尾,后面读的时候,完全可以忽略章节,随手翻到哪一页开读就是。
这就够了,作为一本科普读物,尤其是枯燥的科普读物,能从枯燥的公式定理中,找出一些乐趣,它存在的目的,就已经实现了。
2.《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作者曹天元,同样是科普读物,这本书所展现出来的魅力,是催眠著作《现代天文学15讲》的百倍不止。作者号称只要拥有中学物理基本概念就能看懂这本书,我信,因为我的物理水平是高中物理30分的水平。
量子物理是20世纪物理学留给21世纪的难题,也是宝库。尤其最近几年,无论从现实还是电影的角度,我们都越来越多的提及“量子”这个词。
中国发射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漫威电影《复仇者联盟3》留下的悬念,都逐渐在给普通人的脑海植入“量子”的概念,也许,在未来的某天,“量子”这个词,会和电一样,成为不用解释都能明白的基本词汇。
这本书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把物理学的历史翻了个底朝天,如果想要了解物理学的历史,可以把这本书翻个底朝天。
科幻:
《三体》
科幻小说读了也有几本,从来没有一本给我带来如此强烈的震撼,从科技想象到人性,说刘慈欣都突破了天花板是有点过分,但他对中国科幻的拔高,和对世界科幻的贡献,我相信,“星云奖”就是最好的证明。
11维展开对想象的挑战、“水滴”对力量的诠释、“二向箔”让我们连做虫子都成了奢望。
集权、革命、救世主、圣母一个个熟悉的词,在特殊的环境下,迸发出特殊的光彩,血色、白色还是黑色,一切也许就只在一念之间。
黑暗森林的悲观,让人感到深深的绝望。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我想书里的人物都是痛苦的,他们看到了末日,却又无力改变。
纪实:
《我在故宫修文物》
这本书是纪录片之后出的,通过纪录片中几位主人公的叙述,一点一点向读者揭开故宫——这个特殊的地方,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
如果非要说这本书有什么特别有趣的地方,倒没发现。但通篇读完,却让人很想安静。
安静的思考我们早出晚归匆匆忙忙的生活,为了钱而奔波,为了一些看上去并不重要的事情,投入全部精力的意义何在。
生活的本质,也许并不是现在我们过的这样。
我们总是太快,所有的事情都急于求成,做生意的想一朝上市,写作的想一夜成名,却从来没有安安静静的沉淀下来,去像修补一件文物一样,一点一点的把所有必要的部件填充上,用足够长时间的积累,成功完成一件作品。
书中所有的人一进那扇朱红色的大门,第一件事,就是磨性子,把所有的锐气和焦躁都磨下去,把心态打磨的光洁亮丽,才算走出了这条路的第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