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台湾姚以婷老师为期两天的《阿德勒心理学初阶工作坊》,主要围绕《超越自卑》一书单第前6章进行了学习,重点探讨了私人逻辑的形成、影响和改变。
一
在课程上,姚老师先是分享了自己的生活历程,如何从一个光鲜亮丽的成功职场女性,投向心理学方向,并且在30多岁时毅然辞职,与学弟学妹一起进行阿德勒心理学的全日制学习,并从事心理咨询的经历。
随后由几位同学在姚老师的组织下通过舞台剧演绎了阿德勒的一生,从幼年经历到求学、从医、到进入弗洛伊德的学会、到与弗洛伊德闹翻、到一战、移民、最后结束于欧洲讲学途中。
从阿德勒的一生,可以看到阿德勒心理学的整个发展脉络。生理缺陷让阿德勒体会到深深的自卑感,为整个理论打下基础;乡村小伙伴们帮助他疗愈自己,引出了对社会情怀理论的思考;所经历的战争也让他把眼光从个人、群体扩展到整个人类;战后的经历也让他把目光投向孩童的教育,发展出一套有效的方法,成为正面管教的基石。
从阿德勒及姚老师的经历,包括之前微课上其他老师的分享中可以体会到改变的重要性。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生活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姚老师还提到“谁痛谁改变”,与其等待别人改变,更现实的是自己改变。想起以前看到的一句话:接受身上发生的,改变不能忍受的,离开不能改变的。改变的最好时机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二
阿德勒认为,重要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我们赋予事实什么意义。我们会为发生的事件作出自己的诠释,这个诠释又会强化我们的信念,这个信念会让我们作出一定的行为,这个行为又会产生下一个事件。如此循环往复,不断进行强化,就形成了我们的私人逻辑,而我们也会根据自己的私人逻辑解释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每件事、决定每件事对我们的意义。
根据阿德勒的理论,私人逻辑在生命的前5年就已基本形成。我们的生理条件、家庭社会经济条件、我们所受的管教和教养、我们的家庭星座和性别共同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形态和私人逻辑。通过这些因素,也可以发现自己的私人逻辑。
先看见再改变,觉察我们的私人逻辑就是我们为了遇见更好地自己而踏出的第一步。姚老师通过“自卑感故事”、“家庭星座问卷”、“早年回忆”、“生活风格晤谈”、“重要事件”等活动带领我们帮助我们通过回想自己的早年回忆、通过自己和家庭及亲人的关系来觉察自己的私人逻辑。
通过觉察,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私人逻辑中总会有点不那么好的成分,一种是偏向于自卑情结,即断定自己是无法完成的、不能做到的;另一种则是偏向于优越情结,即回避问题,从另外的角度显示自己的优越感。这两种想法都不是很好,没能直面问题。
仅仅觉察是不够的,觉察的目的是让我们变得更好,遇见更好的自己。在觉察了自己的私人逻辑后,就要通过改写,把私人逻辑变得更加积极、乐观、正面,并且通过反复自我提醒,强化新的私人逻辑。
三
阿德勒强调社会情怀,只有对他人有意义才是真正的意义。在课程的最后,姚老师通过两个活动让我们体会了社会情怀:一是让自己在其他学员的保护下倒下,体会了信任和被信任的感觉;二是学员间相互链接,形成一张代表社会情怀的网。
两天的学习,时间虽短,但也让我明白了应该怎么对待自己的私人逻辑,学会怎么进行改写。剩下的就是实践了。
感恩所有遇见,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