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郑州 晴转暴雨
郑州的天气,就像妈妈的脸,一会儿阴,一会儿晴,一天多变。然而,即使多变,也抵挡不住我们爱她的心。
今天,是我们开启培训的第一天,根据行程,我们举行了简单的开幕式,接着,我们聆听了郝晓东老师给我们分享的两场讲座《终身学习背景下的教师专业阅读》《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写作》以及部分学员针对自己的读写分享。早晨专业阅读的讲座,郝晓东老师讲了教师阅读的价值与原理、教师专业阅读的现状与原因、教师阅读的方向与策略、教师阅读的体会与启发;下午专业写作的讲座,郝晓东老师讲了教师专业写作的价值、教师专业写作的现状、教师专业写作的策略以及教师专业写作的体会。
一天的时间,虽然辛苦,然而收获满满,郝老师的讲座结合我们一线教师的现状,没有多么高深的理论阐述,仅仅根据调查的现状,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同时找出了解决的办法,可以说干货满满,指导性比较强,便于我们一线教师去做。
我们总说读写不分家,确实如此,然而在两者之间,或许,我也会认同郝晓东老师说的,专业写作更加重要。因为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如果我们每个人阅读了多少,没有人知道,然而,当你用文字梳理出来的时候,它更是对逻辑和思维的一个深度提升。
结合郝晓东老师的讲座以及各位学友的分享,结合自身的读写,分享以下几点:
一、深度剖析现状
(一)教师阅读现状
今天的讲座,郝老师为我们深度剖析了读写的现状:阅读面总体较窄、阅读的深度较欠缺、相当多教师缺乏阅读动机,不喜欢阅读。
看了以上几点,我们深有感触。虽然近年来,我们大力倡导阅读,然而,真正静下心来潜心阅读的教师真的是少之又少,我们就像我们的部分学生一样,仅仅是为了完成布置的任务而去做这一件事情;还有的老师一直认为,我们没有时间阅读,因为我们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有大量的家庭琐碎去处理,因此在一地鸡毛的日常里,静下心来读书,根本是不可能的。结合自己的现状,我发现自己在专业阅读上的问题是阅读面比较窄、阅读的深度逼急哦啊欠缺。
回想自己读过的书籍,仅仅是一些教学用书、部分教育类的书籍以及英语专业书籍,至于郝老师提到的哲学类、方法类以及其他,似乎很少涉及。同时阅读的深度也不够,仅仅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思考和内化。
(二)教师写作现状
今天下午,郝老师分享了教师的专业写作,提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缺少对教师写作价值的深刻理解、缺少对教师写作材料的挖掘机累、缺少教育行动的改变、缺少教师写作共同体、缺少教师写作成就感、师范生写作能力堪忧、缺少有效的教师写作实训、缺少必要的教师写作时间、缺少良好的写作生态、缺少利益驱动。
聆听这10个方面的阐述,真的引起了我的共鸣。一线教师,主动思考的教师有,但是大多数都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其实就像我们班的学生一样,只要认真完成老师每天布置作业的孩子,他们处于不上不下的状态。面对写作,我们也是一样的,仅仅是为了工作的需要而写一些东西,被迫去写的总结、讲话稿以及其他。
结合以上问题,反省自己,发现虽然自己也热爱写作,也坚持写作,然而,结合自己近年来的坚持以及目前的状况,似乎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今天结合郝老师的讲座,我似乎找到了问题,因为我缺少了对写作价值的深刻理解以及有效的教师写作实训。那么,究竟该如何去读,又该如何去写呢?
二、读和写的关系
(一)读是写的基础
我们总说读是输入,写是输出。因此,读是写的基础。我们如果想要有大量的输出,必须要有大量的输入。自己之所以写呢写呢就没有了素材,甚至思维受到了限制,那是因为自己读得太少。这好比每一天的一日三餐,如果我们吃得饱,那么我们的肠胃可以选择性地吸收一部分,如果我们没有吃多少东西,那么,连肚子都没有填饱,哪里还有可供消化和吸收的部分食物。
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身边那些能写的,每天都能够分享干货或者有话可说的,均是以大量的阅读为前提的。
(二)写是读的巩固
今天我们聆听了各位学员的分享,我们发现他们都有公众号。他们的公众号文章有读书分享,也有听课感悟,还有人生思考等。看着这些简单的记录,相信当初发生的一幕幕均会像放电影一样浮现在脑海。一本本书,读过或许会忘记,然而,文字的记录会让画面永存。因此,写是读的巩固。
(三)有效结合促发展
我们总说读写不分家,却是如此。读为写积累素材,写体现读的成果。读写的方式有很多:随时随地地读,随时随地的写;囫囵吞枣地读,简单的朋友圈消息也是记录;组队共读一本书,建立社区共同思考,这些都可以有效地结合起来,让读写落到实处。
三、今后读写方向
(一)合理规划阅读书单
结合前面自己存在的问题,我想,首先我应该合理规划阅读书单。郝晓东老师集合我们的职业发展阶段,建议我们应该这样读:新手期:1--5年,经验类、骨干期:5--15年,原理类、卓越期:15年--25年,跨学科类。仔细回顾自己的阅读书单,似乎还停留在新手期,这实属不该。因此,后期首先合理规划阅读书单,尝试去读跨学科类的书籍、阅读经典、读那些难啃的书。一遍不行,读两遍,两遍不行读三遍。希望借助合理的书单促进今后的阅读。
(二)尝试系列文章写作
写作的过程是艰难的,我们读过了自我怀疑,有了自信,尝试日更,此时如果停滞不前,就说明我们没有选对方向。今天的答疑解惑环节,郝老师帮助大家解答的问题里面提到了不要为了日更而更文,当我们有了一定的写作意识和习惯之后,我们就应该尝试深耕,从阅读文献开始,从抓住某一些点开始,去写出系列的文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深挖一口井后,挖出甜美的井水,而不是今天挖一口,明天再挖一口,到头来全部是没有挖好的井以及不出水的井。
因此,今后可以重新规划一下写作的方向,列个框架,围绕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个点去写,去记录,相信最终会挖出一口属于自己的井。
(三)修改打磨精品文章
鲁迅说:“问哈那个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仔细阅读优秀的文章,我们都会发现是修改多遍的,然而,看自己的写作痕迹,很汗颜,全部是初稿。原因是时间紧张,没有时间修改,其次自己的写作基础不好,自己怎么修改还是找不到新的那个点。今后,可以尝试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多阅读,多尝试修改,争取出精品。
新时代的教师,注定和以往的我们是有区别的。在新网师倡导的三专模式中,希望我们能够在尺码相同者的彼此赋能中,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争取有新的突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