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与血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帅”。
气血调补1.气能生血,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而促使精化为血液,则有赖于气的作用。如,脾气旺盛健运,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强,心血和肝血充盈,表现于外则面色红润、两目视物清晰。若脾气虚不能运化水谷,则化血无源,而导致心血虚或肝血虚,表现于外则面色不华、两目无神视物昏花,和气短乏力,心悸等。所以说" 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故在临床治疗血虚证时常于补血药中配以益气药物,其道理就是“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血液循行的动力是气的推动。故《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中说:“运血者,即是气。”具体体现在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等方面。在病理上,气的功能障碍,如气虚或气滞、气逆,也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或见血瘀、血涌于上等。如心气虚,心阳不振,鼓动无力,可出现心血瘀阻、左胸刺痛;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可导致肝经血瘀、两胁刺痛,甚或癥瘕积聚,或妇女经闭腹痛。若肝气上逆,则血随气涌面红目赤,头晕头胀等。所以临床治疗血瘀证时不但采用活血化瘀之法,更应辨其不同的病因而分别并用补气、行气、破气、降逆等药物以达治本之目的,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3.气能摄血,主要指脾气对血液的统摄作用,使其正常循行于脉管中而不溢出于脉外,即是“气生成于血中,而固护于外”,如脾气虚,统摄功能失常,则血溢脉外,可导致出血证。如皮下出血(亦称“肌衄") 。子宫出血、大便下血等。所以治疗因气虚而导致的出血证时,当以先治脾胃,血证证明体内有瘀血,堵血反而不好,先通便,血可自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