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歌一向以浅白晓畅、通俗易懂而著称。后人评其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据元代文学家辛文房的《唐才子传》所记载:白居易每写完一首诗,就会让家里的老婆婆来读,如果老婆婆能读懂,才会将诗留下。
白居易也在《新乐府序》中明确提出他认为的作诗标准:“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认定诗歌的语言应该质朴通俗,表述观点应当明白易懂。
然而白居易的这首《花非花》却是一个特例,并没有遵循他一贯浅白易懂的风格。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首诗全篇采用博喻的手法,白居易将他所描写的事物比作花、雾、春梦、朝云,为我们仔细描摹了这种事物的情状:如花美妙,如雾朦胧,如梦短暂,如云缥缈。然而全篇读完,你我心中似有所悟又无所悟,终不知此物为何物。真真的“花非花,雾非雾”。
这种朦朦胧胧,似是而非的写作手法,完全不像老白平时说大白话一样的写作手法,再加上人都是有好奇心的,越是难解的谜题,越是人人都想要研究。因此研究这首诗的人非常多。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悼亡诗,因为这首诗与白居易之前写过的悼亡诗写作手法十分相似。比如《真娘墓》中的“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用“塞北花”和“江南雪”来喻唐代时堪与钱塘苏小小比拟的名妓真娘。又比如《简简吟》中的“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用“彩云”和“琉璃”来喻一位才华横溢却过早夭折的少女苏简简。是故,这首诗描摹的对象也应当是一位亡故的佳人美女。
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为旅途中同宿一宿的妓子所作的诗。因为“夜半来,天明去”很符合妓子夜来晓去的特点。旅途妓子,相伴日短,别后也恐难再见,也很符合“来如春梦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百家之言,并无定论。
吾倒觉得这首诗或许只是描摹的一种稍纵即逝的心情。或许是想起了昔日与湘灵的美好恋情,或许是想起了曾经的豪情壮志远大理想,或许是感到了人生短暂去日苦多,或许只是看到了庭前落花,天边彩虹,晨时微露,雨后青苔。
总之,那一定是极美极美的物事,美到心碎,亦美到伤怀。
逝者如斯,莫若惜取眼前。莫待无觅处,独自空伤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