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一个演讲:《守护敦煌:以信念作为方法》,很有感触。
这么一个83岁,“牙不太好”的老太太,居然那么风趣幽默,并且把跨学科的敦煌学信手拈来,出口成章,给了我们许多知识与启发。
敦煌莫高窟,每时每刻,都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态势在消逝。而樊锦诗从青葱到白发,用了58年的时间,一生在守护敦煌,被称为“敦煌的女儿”。“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
莫高窟的生活,最初是非常艰苦的,天气非常干燥,住在泥屋里,一天只吃两顿,喝盐碱水,爬梯子也是非常不方便的。她想尽办法去克服。
作为一个有家庭的人,她没办法很好地照顾家人,但是她的老公老彭是“打灯笼也找不到的好人”,并没有任何怨言。最终,她把自己的老公也拉来敦煌,让他成为了“敦煌的女婿”。
她进行了很多科研工作,为了保护敦煌,她想了很多办法,还想了“数字敦煌”的方法,用数字技术,让不可再生、不可永生的文物得以永存。
作为一位“老太太”,能主动去拥抱数字化,已经不容易,但是她却能找到合适的团队,帮她去完成难度极高的数字化工作。从这一点来看,她比年轻人更有拼劲,更有活力。
在樊院长的故事中,最触动我的,有几点:
第一是强大的信念。
很多人,也有过要创造一番事业的想法。但是,当条件不好的时候,他们退却了;当困难很大的时候,他们放弃了。
但是,樊锦诗没有被莫高窟的艰苦条件吓走;也没有因莫高窟保护的困难程度而无所作为。
她把保护敦煌当作一生美好的事业,并且愿意为之付出一切。条件艰苦,就主动克服,少喝点水就不用上厕所;即使保护难度高,她仍然有自己的坚持,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并且提出了“数字敦煌”的建议,并付诸实现。
其实,樊锦诗也曾经有机会,到武汉去。但是当调离申请通过时,她却犹豫了:”这个石窟,好像我还应该给她做点什么”。不用说,莫高窟,已经成为了她生命里重要的存在。
樊锦诗把一切获奖的钱,全部捐给了基金会。“我养老的钱还多着呢”。
人,还是要有点追求的。试问,我们每个人,是否有一生追求的事业,是否有强大的信念作为支撑?
第二是坚持专业主义,成为细分领域的专家。
如果樊院长不是专家,我们又怎么可能认识她呢?如果她不是专家,她又怎么利用这个身份去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呢?
做一行,爱一行;做一行,专一行。敦煌学是跨学科的,有宗教、历史、地理、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如果不投入心血,可能连个皮毛都掌握不了。
要成为院长,就更需要专业了。
我们都知道“二八法则”,当你成为“二”中的“二”,你才能成为头部,但是很遗憾,大部分人都成为了那个“八”。我们需要通过个体的持续进化,去成为专家。
第三是依靠团队的力量。
以人为中心,自己做不来的,分给别人做,不要一个人单打独斗。这可能是普通人与做大事的人之间的显著区别。
比如在做数字化的时候,樊院长就借助了他人的力量。不懂,并不需要把它搞得很懂,只要找到足够专业的人,并且整合在一起就可以了。
人的一辈子,能像樊锦诗院长这样,真的令人羡慕。但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通过行动,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