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术史概论
艺术作品论(二)

艺术作品论(二)

作者: 赵黑白灰 | 来源:发表于2019-01-08 22:32 被阅读0次

    第九章艺术作品的构成

    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内容的构成因素有两个:一是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所再现的社会生活,一般称之为艺术作品的题材;二是艺术家对所再现的社会生活的认识与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感情,一般称之为艺术作品的主题。

    一、艺术作品的题材。

    所为题材,就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而在艺术作品中予以表现的社会生活。

    题材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所谓广义的题材是人们按照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的性质和范围来确定的,例如古代题材、工业题材、战争题材等。

    所谓狭义的题材是指在艺术作品中具体表现的社会生活。

    题材来自素材。所谓素材,就是指艺术家在进入创作活动之前所收集的原始材料,例如速写、素描、文字材料等等。

    素材与题材的区别在于:

    素材是艺术家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题材是经过艺术家加工改造过的原始材料;

    素材是纯客观的,题材是主客观的统一;

    素材是广泛的,题材相对于素材是狭窄的。

    素材与题材的联系在于:它们都来自社会生活;一切题材都来自素材,超越素材的题材是不存在的。

    题材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是怎样的呢?有两种错误答案:

    一是“题材决定论”,就是认为题材在艺术作品中具有决定作用,题材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价值。表现重大题材的艺术作品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表现平凡题材的艺术作品只能具有平凡的艺术价值。

    “题材决定论”是错误的:

    首先,它否认了艺术作品题材的多样性。达芬奇认为“宇宙中存在的一切,不论是可能存在、实际存在还是在想象中存在”,都能出现在艺术家的“心里”,“然后移到他的手上”,成为艺术作品的题材。

    其次,题材的价值不能决定艺术作品的价值。李卜曼说:“画得好的白菜头比画得坏的圣母头更有价值。”但题材对艺术作品的价值也有一定作用,因此豪泽尔说,李卜曼的话并不全面,“应该加上这么一句:画得好的圣母头像可以上升到白菜头无法企及的地位。”

    二是“题材无差别论”,认为题材仅仅是艺术家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对艺术作品是无关紧要的。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作品的题材,如“叙述性绘画”,具有“历史方面价值的画像”,乃至连环画中所讲的动人故事都是非艺术因素,“不仅不能唤起审美情感,反而会影响它和干扰它。”

    “题材无差别论”是错误的:题材在艺术作品中不仅没有破坏干扰作用,也不是无关紧要的,题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艺术作品的价值。

    总之,题材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既不是决定性的,也不是无关紧要的,它是构成艺术作品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是表现艺术家思想感情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二、艺术作品的主题。

    艺术作品的主题是对题材及其意义的认识和评价,是通过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主要思想。

        (一)、艺术作品的主题是艺术家通过生活现象的描绘暗示出来的“不说之理”。

    恩格斯说:“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景和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说出是破坏,暗示才是艺术。

    莫泊桑认为艺术作品中不管表现什么,实际上都是表现自我。“要使得读者在我们用来隐蔽‘自我’的各种面具下不能把这‘自我’辨认出来,这才是巧妙的手法。”

        (二)、艺术作品的主题是通过艺术形象所显露出来的诸多思想中的处于主导地位的中心思想。

        任何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暗示出来的思想都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方面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形象大于思想”。艺术作品的主题诗这诸多思想中的主要思想。

    (三)、艺术作品中的主题是多种多样的。

    主题在艺术作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与艺术作品之间,在素材与题材之间,有一个中间环节,那就是主题。也就是说,只有有了主题,社会生活才能转化为艺术作品,素材才能转化为题材。

    艺术作品的主题哪里来?来自艺术家心中的思想。艺术家心中的思想哪里来?来自社会生活和艺术家的实践活动。

    三、艺术作品主题与题材的关系。

        (一)主题是统帅题材的灵魂。

        艺术作品的题材不能决定它的思想价值,主题可以决定它的思想价值。同样的题材可以表现不同的主题。平凡的题材也能表现出不平凡的主题。

        (二)、题材对主题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题材是主题赖以存在的基础。题材对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具有制约作用,比如“竹”的题材就表现出“节操”“坚贞不屈”“清拔”等思想感情的基础。

    题材之所以对主题具有制约作用,就在于题材本身具有为社会所公认的意义,它只能成为表达特定的思想感情的符号。

    第二节 艺术作品的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的总和。

    艺术作品的形式包括两个因素:

    一、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的内涵。

    组织结构就是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题材进行剪裁、布局和联结,从而使各部分内容互相联系构成统一完整的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的组织结构有丰富的内容:剪裁、布局、连接、对比、起伏、穿插等等。

    不同的艺术门类中,组织结构的内容有若干差别。在造型艺术中主要指构图和形体设计;在叙事艺术中主要指情节的顺序、层次的安排;在抒情艺术中主要指节奏的铺陈。

    但适用于一切艺术门类组织结构的基本环节是剪裁、布局和联结。

    剪裁是结构工作的第一步。剪裁就是艺术家根据创作意图、塑造形象的需要,对实际生活材料进行取舍和增删。

    剪裁不是割裂生活的全貌,而是通过生活的一角,集中地、概括地、典型地反映生活的全貌。如《蛙声十里出山泉》。

    布局是结构工作的第二步。布局是对作品形式的整体构思。“合理精巧”是布局的基本要求。充分的表现内容是布局的目的。

    布局关系到内容是否能够表现,如竹禅画观音;关系到内容表现是否感人、突出,如《最后的晚餐》。

    连结是结构的第三步,它使作品各部分内容构成互相制约的艺术整体。“自然周密”是联结的基本要求。联结的目的是使内容的整体和谐统一、生动感人。

    有的作品从每一局部看来,平淡无奇,但用艺术家的妙手加以联结便创造出动人心魄的佳作,如《天净沙·秋思》。

        (二)、组织结构的一般原则。

    艺术作品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的主题是千差万别的,艺术家的审美追求是形形色色的,这就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组织结构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

    不同的艺术门类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同一艺术门类中的不同艺术家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同一艺术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组织结构。

    艺术作品的组织结构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既有差别性也有共同性。

        1、组织结构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主题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是艺术作品思想价值高低的标志。完美的组织结构就是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来确定题材的详略轻重。

    米开朗基罗说,所谓雕刻,就是把多余的石头去掉。

    托尔斯泰说:“对于敏感而聪明的人来说,写作艺术之所以好,并不在于知道要写什么,而是在于知道不需要写什么。任何出色的补充也不能像删节作品那样大大改善作品。”

        2、虚实相生,留有余地。

    “虚实相生”的含义有两方面:

    一方面,笔墨为实,空白为虚。华琳说:“画中之白,即画中之画,亦即画外之画也。”空白不能脱离笔墨,脱离笔墨的空白毫无意义,但笔墨中的空白却是画中之精华。

    另一方面,画内为实,画外为虚。有限的画幅可以使人感到无限的天地,由画内之实可以生出画外之虚。

        3、多样变化,和谐统一。

    所谓“多样变化”,就是指题材的各个部分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生动活泼。目的是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塑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和谐统一”是艺术作品形式的最高追求。

    二、艺术语言。

        (一)、艺术语言的涵义。

    艺术语言就是指艺术作品内容的表现手段。

    绘画的艺术语言是线条、色彩、明暗、体面。雕塑的艺术语言是有立体感的形体,实体性与立体性是雕塑形象的显著特征。工艺美术品的艺术语言是造型、色彩和纹样装饰。音乐的艺术语言是旋律(主要)、节奏(骨干)、调式(基础)、和声、复调、曲式等等。舞蹈的艺术语言是富有音乐韵律感与造型性的人体动作。电影的艺术语言是蒙太奇。

        (二)、艺术语言的基本原则。

        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语言有其特殊性,同时,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语言也有共同性(基本原则)。

        1、艺术语言的准确性。

    艺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基本要求就是准确的表现作品的内容。

    别林斯基说:“在诗的作品里,每个字都应该求其尽力发掘为整个作品思想所需要的全部意义,以致在同一语言中没有任何其他的字可以代替它。”

        2、艺术语言的多样性。

    生活是多样的,情感是多样的,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艺术语言必然是多样的。

    绘画的艺术语言是线条和色彩。

    线条是人对自然形态概括简明的表现形式。它不仅表现物体的形态及其位置,而且表现人的情绪。水平线使人感到稳定,垂直线使人感到升腾,斜线使人感到运动,曲线使人感到优美。

    色彩的搭配、浓淡的变化不仅使画面有不同的色调,而且表达不同的心理感受。如寒暖与轻重,明快与阴沉,兴奋与宁静,华美与质朴。

    色彩所具有的表现性与寓意性是由于人们的联想而产生的:

    一是联想到具体的事物,如红色想到花朵,绿色想到植物;

    二是联想到抽象的观念,如红色想到革命,绿色想到生命。

        3、艺术语言的共性与个性。

    艺术语言既要有个性,又要有共性,既要有创新,也要有传统。否认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的。豪泽尔说过:“墨守成规和即兴而作被说成是艺术的两个最危险的敌人。”

    如果艺术语言中只有“陈规”(即传统、共性),没有创新,艺术作品就索然无味;如果艺术语言中只有创新,没有“陈规”,“没有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那么久没有艺术。”

        4、艺术语言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三)、艺术语言的类型。

        1、写实艺术语言。

        写实是艺术语言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包括两大部分:一曰取形,既真实地再现事物的形貌色彩;二曰表现,即真实地表现人的思想感情。

        2、夸张的艺术语言。

    夸张的艺术语言是对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做超出正常界限的夸大或缩小的描写。

    夸张的艺术语言是艺术家对实际生活有了强烈的感受,如实的描写已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夸张的艺术语言不是对事物的形貌做准确的描绘,但夸张的艺术语言与不准确的艺术语言有本质的区别:

    首先,夸张的艺术语言虽然没有准确的描绘事物的形貌,但准确地表达了事物的思想感情。

    其次,夸张的艺术语言要有现实生活的根据。

        3、隐喻的艺术语言。

    隐喻的艺术语言不直接描绘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根据不同事物之间某一方面的联系,借助联想与想象,使人由此想到彼。

    隐喻的艺术语言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对艺术家自我的隐喻。如李商隐的《无题》,朱耷的画。

    第二种是对其他事物的隐喻。由于历史、民族、时代的长期积淀,使艺术中某种事物成为另一种事物的隐喻。如莲(连)年有余,十字架隐喻基督等。

    第三节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区分只能是理论上的区分,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形式离不开内容,内容也离不开形式。没有内容,形式不能存在;没有形式,内容无从显现。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关系。但是,这绝不是说,内容与形式的力量是平衡的,作用是等同的。

    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一、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

        (一)、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产生。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或者根据雇主的需要,或者为生活中的某件事而激动,产生了创作的欲望,确定了作品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的需要去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如《最后的晚餐》。

        (二)、在艺术接受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对形式的接受。

    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先有内容,后有形式。在艺术接受的过程中,先接受形式,然后才接受内容。

    但这不能说明在艺术接受过程中形式决定内容。接受者先通过对形式的感受、释读、体验,才能把握作品的内容。但是感受到的东西并不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的感觉它。

        (三)、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艺术作品内容的变化决定形式的变革。

    社会生活是发展的、变动的,人的思想感情是发展的、变动的,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发展的、变动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必然也是发展的、变动的。

    如唐诗宋词元曲,艺术形式发展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内容的发展变革,而内容的发展变革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生活的发展变革。李清照说:“诗言志,词抒情。”

    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是一个正确的观点,西方现代派不少艺术家确实主张形式第一,题材第二。认为艺术就是探寻新的形势表现旧的题材。但是并没有主张形式就是唯一的主宰。

    康定斯基说:“为了使内在的因素(它最初仅仅是一种感情)变为一件艺术作品,必须借用第二个因素(即外在的因素)作为表现形式。感情总是在寻求表现手段,即寻求一种物质形式,一种能唤起感受的形式。然而重要的和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内在因素,它制约着外在形式,……所以一件艺术作品的形式是由不可抗拒的内在力量所决定,这是艺术中唯一不变的法则。”

    豪泽尔说:“如果艺术仅仅是作为一种形式,作为一种装饰品而剔除了内容,那么这种艺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权利,因为只有当艺术成了不是‘形式’的形式的时候才能成其为艺术。”

    二、艺术作品的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形式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作用于内容。表现在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就能深刻地、充分地、感人地表现作品的内容;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就能损害艺术作品内容的表现。这是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又一条规律。

    如《圣母领报》、卡拉瓦乔的两幅《圣马太》。

    三、艺术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在艺术接受过程中,或是由于内容的晦涩难懂,或是由于接受者的水平所限,对内容迟迟未能接受,然而也可以为它的形式所陶醉,这就是艺术形式的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如格律诗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相对独立的稳定性,而且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性。

    格律诗形式之美,首先是音韵悠扬之美,韵脚重复,呼应和谐,声音悦耳。其次是节奏铿锵之美,平仄迭用,起伏顿挫,抑扬变化。最后是格式严整之美,对仗工整,错落有致。

    书法的形式之美,首先是笔画之美,有力有筋的笔画,现实旺健的生命。其次是结构之美,它是字的整体之美,是在主从、偏正、纵横、大小、疏密、繁简的对立中体现出的均衡与和谐。最后是篇章之美,整幅作品必须前后呼应,血脉相连,谓之连贯美;另一方面,整幅作品错落有致,横斜疏密,谓之变化美。

    四、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形式都渗透着内容,任何内容都通过形式显现。脱离形式的内容与脱离内容的形式都是不存在的。

    对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两种偏颇的观点:

        (一)、艺术的本质是内容,形式是无关紧要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再现生活与说明生活。把艺术归结为美是错误的,因为它们没有把艺术的内容与“一切艺术作品的必要属性的美的形式明确区分开来”。艺术家的任务就在于再现生活与说明生活,而不在于创造美的形式,因此“艺术家就成了思想家”,艺术的作用就成了“生活的教科书”。

    托尔斯泰夸大艺术的道德内容,贬低美的形式,他说:“只有当人们不再认为艺术的目的是‘美’时,他们才会了解艺术的意义。”

    克拉姆斯科依说:“绘画的形式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它必须依据于内容。”

    艺术作品负载着过于沉重的内容,优秀的艺术家实际上变成了优秀的思想家、理论家。内容成了人们唯一的关注,形式仅仅是对内容的诠释。

        (二)、艺术的本质是形式,内容是无关紧要的。

    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指出:“艺术品中必定存在着某种特性:离开它,艺术品就不能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也没有。”

    这种特性,也就是艺术的本质,即“有意味的形式”。

    贝尔又说:“在多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的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之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形式,我们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可见,“有意味的形式”就是可以激起审美感情的、线条色彩所组成的纯粹形式。如果在艺术作品中包含了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宗教的内容,那就是“非艺术”或“伪艺术”。

    毛泽东作了科学的论述:“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在这个问题上要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一方面要反对形式主义,提倡艺术作品要有深厚的、进步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反对忽视形式的倾向。提倡完美的艺术形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艺术作品论(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zsb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