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兄弟姐妹多,不当不正卡在中间,不受重视。能记得的场景都是一个人写作业,或者蹲地上玩儿,大家好象都忙得什么也顾不上似的。
然后她长大了,找了个很暖男的人做丈夫,工作清闲,耐心好,怎么“作”都行。再然后生了个孩子,小王也忙起来,从穿衣吃饭到大点儿时候的早期教育,事无巨细,事必恭亲。孩子紧紧依恋妈妈,爸爸越来越没事儿干,接着就找了个红颜知己。愤怒,委屈,不甘心,闹啊闹,虽没分手,却已形同路人。
小李,爹妈脾气坏,又赶上那些年经济条件差,家里天天不是吵就是打,没钱花吵,有钱该花给谁也吵,小李和另两个兄弟就在这样一场接一场的风暴里长大了。
太记得没钱的苦,小李很能挣,肯吃苦,脑子好,早早成了同龄人中的富人。自然又找了个温柔漂亮的太太,班也不用上,全职在家。时间久了,太太年轻没事儿做,想找工作,小李不肯,“我养不起你吗?我对你不好吗?”吵着吵着,想起自己小时候家里的情况,就安静下来,听太太说感觉没价值,好象也能理解。那就工作呗。妻子岗位清闲照顾家,丈夫挣钱大家花。
这两个故事里都能找到主人公原生家庭的影子。一个害怕孤单,一个恐惧贫穷。但结局却不同,重要的转折在成年之后:当孤单已被补偿,小王做了什么--往前再迈一步,继续紧紧拉个人儿陪自己;钱不再是问题的时候,小李做了什么--离开已解决的问题,面对有钱以后家人面临的新状况。
所以,爹妈给什么孩子们决定不了,但自己要留下什么有得选。
有点象受邀做客。那人家里的家俱家电,家庭成员,谈话气氛,可能都是设定好的,而且宴会结束前不许离开。开心也罢,忍耐也罢,必须要度过一段时间。但总有走的时候啊,走了之后,想学某道菜的烹饪,还是牢牢记得那个人鄙视的眼神儿,这就由我们啦!
这里面有两个步骤:一个是面对,无论好坏,承认我来这儿做过客,他们所提供的东西不是我所能左右的,甚至也不是他们能决定的;再一个就是放下,我选择带走想要的,余下的放在原地,愿意的时候回来纪念曾经的时光而已。
所以,爹妈给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接受了什么,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讲述他们所给予的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