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7月,梵高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位生前只卖出几幅画的悲情艺术家,在许多许多年后,却成为火爆世界的超级艺术大IP。是他的轴人轴事终于被认可了?还是说,他的作品太超前,人们到现在才弄明白?
也许,艺术家都是疯子,但疯子们,也许是老天爷派来为现世做预言的……
作为专业的艺术品古董买手和运营平台,那么今天来聊聊,梵高到底是怎么突然走红的?
▲图源于网络
小编瞎掰的“梵高经济学”或许有点道理
翠花提问:他的画为什么生前卖不出去?
要知道,一开始梵高可能并不是一个不懂得市场需求的小白,他在16岁时(1869年)已经在当时欧洲最大画廊之一的古庇尔公司工作了,还一干就是6年呢!你说一个已经有6年经验的房产中介完全不了解购房市场,恐怕不太合适。
▲图源于网络
有人或许会说,那是人家有自己的艺术坚持。
嗐,挑明了吧,这话就算放在梵高学画之前,也不怎么能成立。据说梵高早期喜欢的画家有伦勃朗、米勒、柯罗等等这些人。要知道,早在1870年后,法国人就已经很愿意花大把银子来购买伦勃朗了……
1859年,米勒的《晚祷》只卖出72英镑;但是眼瞅着1890年的拍卖价就翻到了3.2万英镑,可见,梵高看市场,眼光还是很不错滴……
而且,他还眼光独到地相中了塞尚,热烈地赞赏高更。要知道2015年,高更的《你何时结婚》可是拍出了创记录的3亿美元天价。
▲图源于网络
又有人说,那应该就是梵高的眼光太超前了,当时的人们不接受。
Emmm,这里似乎涉及到一个经济学问题,叫做“周期”。有人甚至赋予了一个更专业的名词:板块轮动。
行内人说:“这就像股票市场,这段时期是这些热点板块,到下一个时期,就变成了另外的热点板块;热点在板块和板块之间轮动。而没有受到市场关注的板块,就只能原地踏步了。”
举个栗子,19世纪末某个阶段,艺术投资的热点板块在17世纪荷兰的作品,所以类似莫奈的《日出·印象》只能卖210法郎,雷诺阿的《大浴女》好一点点,250法郎……
你说人们不具慧眼也罢,市场滞后也罢,印象派叫好不叫座也罢,反正板块热点就真的不在那儿。
他们的板块什么时候到来呢?大约七、八十年后,塞尚的《静物,苹果与饼干》终于以39780英镑的价格卖出了!
▲图源于网络
如果你再多了解一点儿艺术品增值的流程,就会明白,有一些画儿的价格如此之高,不仅来自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有艺评人、美术馆、画廊、拍卖行、藏家等等一环又一环的链条。有人统计了一下,在梵高的时代,一位艺术家大约“出道”25年左右,才有可能被市场接受。
可惜梵高只活到了37岁……
▲图源于网络
那梵高的板块什么时候到来呢?1980年5月,梵高的《阿尔勒的花园》终于拍到576万美元,此时距离梵高逝世已经90年(等板块等得确实有点久……)。
好像获得了某种特别的补偿,梵高的板块还遇上一个更强劲的“时势东风”—— 当时全世界的金融游戏都比之前更疯狂。据说有位纽约交易商向全世界宣告:“我们在玩的是一种新的游戏,每一幅重要的画都会创下新的纪录,我们最终将会看到价值2000万美元的画。”
▲图源于网络
果然,1987年3月30日,梵高一幅《向日葵》拍到了2420万英镑(3990万美元),与1924年梵高另一《向日葵》1304英镑的价格相比,上涨近2万倍!
佳士得疯了,华尔街也疯了,梵高在艺术市场一时风头无俩。同一年内,他的《鸢尾花》拍出5390万美元,《加歇医生》拍到8250万美元,艺术品如同房地产金融,成为资本涌入的热点。
▲大概是因为左这幅《向日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军空袭中被烧毁,1987年日本人重新拍了右边《向日葵》开创了梵高作品价格的纪录丨图源于网络
▲1987年11月,梵高作品《鸢尾花》以5390万美元卖出丨图源于网络
梵高的版块到来教会了俺们啥——为啥投资短线的散户干不过大盘?因为从来没有人能够恰好在最低点买入,最高点抛出,连巴菲特也是靠价值和放长线的漫长等待,才等来了一轮又一轮的版块暴涨……
唉,人的一生短暂,通常能赶上一轮大周期就不错了;而梵高,尤其短暂,没能等到拨云见日的那天。
▲图源于网络
而你,没有早点收藏梵高的画是当年没眼光、不懂版块论,现在懂了,知道可以玩儿点啥了呗……
不会讲故事的好IP不是好IP
虽然我们梳理起梵高的市场历程貌似很专业理性,但“生前只卖出一幅画”这件事,还是真的很让人唏嘘,更别说那一系列的故事——“贫穷、疯狂、割耳、自杀、死后成名”……
如果梵高只因在艺术市场上拍出高价而走红,那他就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艺术IP了吧。
▲图源于网络
来看看梵高博物馆的推广策略:“艺术家仅凭画作之名是不足以影响世界的,更重要的是唤起现代社会的认同,以个人故事讲述时代故事,并能使每一个时代中的人得到情感共鸣。”
▲图源于网络
比如动画电影《至爱梵高》,使用了超过100位艺术家的6.5万幅油画作品,把梵高静态的画变成动态,再加上充满泪点和燃点人生故事,引发全球艺术爱好者和不艺术的电影爱好者趋之若鹜。
他的故事随便一抓都很动人,早年传教士心路历程、对底层人民的浓烈情感、跌宕起伏的困顿人生……是梵高的人生故事和他的画作,一同扎进了人们的内心。想想如今以梵高为题材的电影累计居然有87部!这是多有“共鸣”……
可是艺术家故事千千万,为何偏偏梵高成为“票房冠军”咧?
这里得感谢一个人:梵高弟弟的遗孀乔安娜……世人真的是只知梵高有弟,不知弟媳妇的伟大啊!!!
故事并不复杂,梵高逝世后不到一年,他的弟弟提奥也逝世了,留给妻子乔安娜的只有儿子、梵高几百幅画,和兄弟俩的通信手稿。乔安娜在悲痛中整理这些书信,终于发现丈夫的秘密,也就是梵高闪闪发光的价值。
无意间乔安娜居然开始了一项艺术推广中重要一环:学术整理。
然而,故事接力棒的最后一棒,通常不是由艺术圈的经纪人完成的,而是“名人传记大户”欧文·斯通。20世纪30年代,他撰写的梵高传记《渴望生活》如同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小编忍不住在此发条弹幕:“铁子们,准备给梵高上排面了!”
这股“排面儿”还在80年代推到中国,引爆了诗人海子的灵感,写下一首著名的长诗《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
▲图源于网络
甚至还引发了跨界热潮 ——1971年,美国民谣歌手唐·麦克林被《渴望生活》打动,写下脍炙人口的歌曲《Vincent》,用心把梵高兄弟信件里的很多话摘出来串成歌词,天衣无缝又熨帖至深。
在小编看来,是梵高的故事、画作和金融资本共同推动,才有了梵高后来的流行,不过,好像梵高(去世后)的高光时刻特别长……
那咱们还得唠唠另一个狠角色。
不会做衍生品的博物馆不是好博物馆
荷兰梵高博物馆(Van Gogh Museum),被誉为“当今世界上盈利能力最强的博物馆之一”。有多强呢?据说“每年参观的人次已高达一百五十万人次参观,单门票收入就有1.8亿人民币”!
▲图源于网络
这座博物馆对梵高不遗余力的推广策略简直可称行业标杆:3D、VR、全息、授权、跨界……花样繁多,生冷不忌。例如2013年推出的Relievo Collection用富士胶片再现原作,还和富士公司合作办“创新再生作品”展览,小编看来,这就是用特科技又创新的“复刻法”解决原作难挪窝的展览难题。
▲图源于网络
这种神奇的“复刻法”不仅让观众买账,而且生命力极其强盛。想想那些似乎一直在展出的“邂逅梵高”体验展,据说“观众可以看到逼真的浮雕技术复制品以及一幕幕重现其画作、生活和环境的视听布景,甚至可以使用艺术家的作画工具进行现场创作。还能够亲身走进梵高作品中的世界,坐在稻草上欣赏《丰收》,坐在床上观看《卧室》……”
这么丰富,还官方背书,是不是原作展出,真的已经无所谓了!
▲图源于网络
更别提这个博物馆所授权的层出不穷的衍生品了,服装、包袋、抱枕套、雨具、日用器皿、文具、玩偶、丝巾、冰箱贴……从电影、电视、音乐、戏剧到日用家居,梵高,其实早就变成一个流行符号。
▲图源于网络
实际上,为了保护版权,梵高博物馆对全球展览和周边的授权都挺严格的,那深圳大芬村的《向日葵》复制品算不算侵权呢?
博物馆是这么表态滴,“应理性看待这些文化衍生品,毕竟梵高的画作与人生历程以多种形式的文化品影响世界,是梵高美术馆的重要目标。”——看这推广的觉悟!
风笛说
有人说,梵高如果多活几年,说不定就能看到自己的画受认可了。但也有人理智地指出,如果梵高真的活得很长,那他的画可能就不这么值钱了……
如同《如懿传》里的“围城”难题:如果当年皇上的“真爱”纯元皇后还继续活着,最后的结局可能也不过尔尔吧。
人类的心理就是这么微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