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目】《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阅读章节】变“讲课文”为“教读法”
【阅读内容】
王荣生教授从课程层面梳理1978年以来语文改革的三股潮流:一是主张阅读与写作分别教学;二是强化“读书”与“读法”、“教课文”与“教读法”的区别,重心在后者;三是语文教学与思维能力的结合。
潘凤湘老师在三股潮流中,竖起了“教读法”的旗帜。《<梦溪笔谈>二则教学实录》则是这个思想的体现。
1.读原文与实录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的前提,应该建立在了解课文以及名师课例的基础之上。只有具备这样的阅读背景,我们才有可能在不断的印证中理解王荣生教授评课的意义所在。
读《梦溪笔谈》二则,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和作者的观点,形成大致的课堂期待。走进潘老师的课堂,特别是开场语的内容让我有这么蒙圈,不知道不理解老师的意图所在。在课堂推进环节,学生的冷场,还有有关概念的界定的环节时,我认为这个环节是无效。但这个环节却充分引发了学生的思维挑战,顺利完成概括大意的任务。最后,潘老师总结读书的方法。
总的来说,课堂有别于常态的“讲课文”,至少没有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这样的课,为何引起王荣生教授的关注呢?
2.王教授的评课视角
王荣生教授从三个方面对潘老师这节进行了研习:
(1)“讲课文”与教读法
所谓的“讲课文”,就是教课文阅读的阐释结论,即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教读法”,就是教课文的阅读方法,即凭借生活和背景知识,读者运用某种方法阅读课文,获得理解和感受。
一般来说,两者应该是殊途同归。但事实上,“教课文”往往容易出现“群魔乱舞”的现象;而“教读法”则可能引导学生运用合宜的阅读方法,获得较为正确的理解和感受。
(2)关于选文功能及学习途径
王荣生教授简单介绍选文的四类功能,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而讲课文和教读法都是使用的地方和策略。他之所以倾向于“教读法”,是因为当前教师的水平较低,讲课文容易出现种种事故。比如照搬教参、过度训练,或者错误界定选文的功能等。
潘老师的课则是将选文作为“例文”,发挥例文的教学功能引导学生进行读书训练,逐步掌握读书的方法。
(3)关于阅读方法的多个维度
王荣生教授通过梳理潘老师“教读法”的版本进阶,分析“教读法”思维逻辑。同时,也指出“教读法”的局限性,建议从多维度开发“读书法”。这里又拓展美国关于“短篇小说”主动阅读的教材内容,让我们感受如何教读书的方法和策论。
【阅读思考】
教什么,在于选文的特点。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地研读文本,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合宜的方式加以落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