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
余华:孤独与暴力

余华:孤独与暴力

作者: 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17-07-04 00:19 被阅读84次

孤独催生施暴行为

在《现实一种》里,作者以纯粹零度的情感介入,为我们叙述了一个个暴力故事,这连环的暴力起源于一个名叫皮皮的孩子。

某一天,无聊的皮皮听到了堂弟的哭声,“这哭声使他莫名其妙地喜悦,他朝堂弟惊喜地看了一会儿,随后对堂弟的脸打一个耳光,他看到父亲经常这样揍母亲,挨了一个耳光后堂弟突然窒息起来,嘴巴无声地张了好一会,接着一种像是暴风将玻璃打开似的声音冲击而出,这种声音嘹亮悦耳而使孩子异常激动。”之后皮皮并乐此不疲地打堂弟耳光,在他厌倦这种游戏后就把堂弟一扔,结果摔死了堂弟。

皮皮并非有意要残害自己的兄弟,悲剧的发生我们可以主要归咎于他的无知,但是作为皮皮的监护者,他的家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他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孩子不是孤单的,恐怕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了。

皮皮的行为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孤独的可怕,至少可以断定:孤独是引发暴力的一个因素。

长期的孤独会使一个人的心理产生扭曲,以至于有的人从别人的痛苦中获取快乐,并把这种快乐看成是对自己精神上的补偿。所以,孤独也是暴力的源泉之一。

《在黄昏里的男孩》中卖水果的孙福就是一个心理被扭曲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苦命人,先是儿子不幸溺水身亡,接着是妻子跟着一个剃头匠跑了,原本幸福的家庭就这样破碎了。孙福长期地忍受着孤独与屈辱,这使他的心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开始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报复的念头。

当饥饿的小男孩为了充饥偷了他摊上的一个苹果时,积压在他内心多年的仇恨与孤独转化为暴力如山洪爆发般喷涌而出,他对小男孩实施了残暴的折磨。

孙福抓住了宣泄自己屈辱和孤独的途径,他能从男孩的痛苦中获得些许的安慰,但是不管怎么,孙福终究没有改变孤独的命运。

日本哲人三木清说过这样一句话:“人间一切的罪恶都产生于不能忍受孤独。”,三木清的话说得的确过于绝对,但是人间很多的罪恶都产生于无法忍受的孤独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余华:孤独与暴力

受暴可以消除人物孤独

在《兄弟》上半部,余华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文革时期血腥暴力的场面,有所谓的“阶级敌人”被“四人帮”肆意地残害,也描写了人物的自残。

文章用了大段篇幅来写孙伟父亲的自残,他居然举起大铁钉插在了自己头顶上,他疯狂的自戕,一是因为自己被划为右派,成为了人群中的异类,内心感到无比的恐惧和无助;二是源于家庭的不幸,儿子惨死,妻子也因悲痛致疯,内心仅有的情感安慰也消逝殆尽了。

这种巨大的悲痛以及由此带来的孤独超出了常人的忍受范围,孙伟的父亲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为了消除痛苦和孤独,他选择了消除自我。这和《一九八六年》中的历史教师类似,他们都是以自我消亡的方式来消除孤独。

而《河边的错误》中的幺四婆婆接受的是来自他人的暴力,表现出她变态、扭曲的心理状态。

幺四婆婆在丈夫死后一直过着孤苦的生活,在弄堂里几乎不与任何人交往,后来她收养了一个疯子,尽管疯子经常打她,然而她却觉得很幸福。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后来幺四婆婆告诉他们:‘他打我时,与我那死去的丈夫一模一样,真狠毒呵。’那时她脸上竟洋溢着幸福的神色。”

幺四婆婆出嫁两年后丈夫就去世了,她无儿无女,四十八年来她都是一个人生活,当疯子暴打她的时候她想起了自己的丈夫,对她来说,就算是想起丈夫对她的打骂她也觉得很甜蜜。

她是想通过受虐的方式来消除孤独,从这种荒谬的现象中我们看到了孤独的可怕,为了摆脱孤独,幺四婆婆宁愿承受暴力。

相关文章

  • 余华:孤独与暴力

    孤独催生施暴行为 在《现实一种》里,作者以纯粹零度的情感介入,为我们叙述了一个个暴力故事,这连环的暴力起源于一个名...

  • 余华:孤独与苦难

    “苦难”是余华小说的关键词,苦难与余华小说的其他关键词——暴力、死亡和宿命有着密切的联系。 (1)暴力非苦难之源 ...

  • 余华:孤独与荒诞

    萨特的存在主义表现出了对此在世界的恶心,认为世界是虚无和荒诞的,人存在于宇宙间是孤独的。 20世纪西方作家纷纷用作...

  • 余华:孤独与宿命

    所谓宿命论,就是“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人的生死和贫富都由天命预先决定的”,它否认人的一切主观能动性,认为人生受一...

  • 余华的暴力美学与妥协

    五年前我写《钟楼怪人》时,还没有读过余华。 直到后来我看完《现实一种》,又读《活着》,才觉得,惊人天人。 文学,也...

  • 《余华的活着》【818】

    大家好,我叫王丽娟,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话题是《余华的活着》 余华因为《活着》而家喻户晓。 《活着》一改以往的血腥暴力...

  • 读余华的《活着》

    从《活着》开始,余华的写作重心开始了明显的转变,他一改先前对血腥与暴力的痴迷,开始致力于发掘人性中的温暖与感动。《...

  • 读活着

    《活着》一改以往的血腥暴力风格,余华用平和质朴的文字,讲述了一个悲怆的故事。 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余华未曾煽情,连...

  • 推书,余华《兄弟》

    文/秦淮十里 余华,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 余华的早期小说书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

  • 《兄弟》与余华

    《兄弟》分为上下两册,上册讲述的是文革时期的故事,而下册着重描写改革开放之后的故事。上下两部的风格差异较大,上册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余华:孤独与暴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ct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