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无法接受别人的夸奖。只要别人一夸我,我总会下意识地回一句“我只是运气好而已”,而不愿意承认自己好。
无独有偶。我和女儿一同学家长一起接孩子放学时,她的孩子拿着考了满分的试卷高兴地递到她面前,期待她的夸奖。可是她淡淡地说了一句:“考得还不错,但是不能得意忘形哦。”
这个回应太常见了,我们夸孩子的时候也经常这么干,美其名曰要孩子谦虚。可是我看到孩子脸上没有该喜悦的表情。
我们也是在这种夸奖方式下长大,然后继承了父母夸奖孩子的方式,同时,每次别人夸奖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总是习惯性地表达谦虚,甚至不敢表露自己的兴奋,免得别人认为我们骄傲得把尾巴翘上天。
直到我看了胡慎之的《在人际关系中成长》后,我才知道,原来不愿意承认自己好是一种可怕的人生模式。
作者指出,这其实是一种否定式自恋。
什么是否定式自恋?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全是否定,固执的认为自己不好或一无是处,并坚持这种评价,就是一种自恋。
长期处于这种自恋维度的人,通常会对他人漠不关心,只在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方法、看法和表情。
否定式自恋与其成长经历有关
否定式自恋与其成长经历有关,比如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
她们会因父母对她的态度而常常感觉自己是个给家里添麻烦的人。
胡慎之指出,长期产生类似的感受,就会影响她们核心自我价值,她们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只会给别人添麻烦,成为别人的累赘。
否定式自恋源自于和妈妈的相处模式
否定式自恋的人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心理,是与他们和妈妈的亲密关系出了问题。
他们从小被要求做各种事,自己的需求却极少被妈妈满足,无法获得妈妈无条件的爱和满足,进而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是一个索取的世界。自己若无法满足他人的要求就会感到恐慌。
他们会对妈妈特别依赖,会观察妈妈的脸色,渴望得到妈妈的保护和满足。在不断揣度妈妈的要求的过程中,他们会把妈妈分为好妈妈和坏妈妈。好妈妈会满足他,坏妈妈则会提要求。
他们会幻想出一个理想的好妈妈,一个只会无条件满足她,不会对她提要求,会夸奖她的妈妈,并把这种臆想投射给周围的人,对他人产生期待。
这种不合理的期待必然会导致失望,他们被否定、被责怪,不被认可。这使得他们再次陷入坏妈妈对待孩子的模式,进而在人际关系中退缩,并逐渐封闭起来,最后导致自恋。
处于这种封闭状态中的人,如果讲话突然被打断或者得到他人赞美,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入侵性体验。他们会分神,会留意对方的态度,无法专注于自己的事。就像小时候在玩玩具或做某事时,妈妈突然冲进来说她做错了,指导她应该怎样做。
久而久之,他们会把妈妈内化,把自己的一部分变得和妈妈一样,会以妈妈的方式来对待自己——不断地指责和否定自己。同时,他们也会不断地指责、否定和挑剔周围的人。
他们明知道这种体验并不好,可是又无法摆脱对妈妈的评价和妈妈对待他们的方式。他们已经内化成一部分妈妈,无意中表达对妈妈的忠诚和愤怒。因为在他们看来,与其被忽视,不如被指责和打骂。
否定式自恋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
否定式自恋的人的自我核心价值感比较低,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喜欢讨好、取悦别人,或经常责怪自己、强调自己对他人的付出。
他们会认为别人对他提的要求都是合理的,如果自己无法满足别人的要求,就会受到惩罚、忽略或者抛弃。
如何摆脱“不愿承认自己好”的困境?
胡慎之在《在人际关系中成长》里给出了5条建议:
1.分析造成这种困境与哪些成长经历有关
了解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后,不必去责怪任何人,包括现实中的父母。我们越责怪就越会认可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就越会变成父母那样的人。
过去就让它过去好了,无论谁对谁错,我们只要知道不是自己的错就好了。
2.问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一个人没有真正思考过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变成和父母完全相反的人,或者和父母一样的人。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变得更好。
3.不要在意与父母“分离”时产生的背叛感和愧疚感
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往往会感觉自己背叛了父母,同时还会产生愧疚感、罪恶感和羞耻感。但是不必理会这种情感,要学会与这些感受共处。
4.与周围的人建立真实的连接
向别人表达自己,说出自己的感受时,不要理会别人的评价和表情,向对方展现真实的自己并尝试信任对方。
5.以同理心看待自己
尝试着对镜子里的自己说出自己的委屈和不易,肯定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以更温柔,更包容的心态看待自己、认同自己。
如果你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好,我建议你看看胡慎之的《在人际关系中成长》这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