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分解反应》上课之前,似乎总是有一团迷雾,即便课件做好,思路捋清,仍觉得预期的课堂会有干涩之感。当“教”具体到一个一个的具体知识上的时候,发现“会教”与“不会教”差距甚大。“会教”的课堂娓娓道来,清晰明了,“不会教”的课堂则常常词不达意,步履维艰。
昨日,听顾老师课《复分解反应》。在听课过程中,对着熟悉的知识点,我却听出了“精彩纷呈”。我和孩子们的专注点几乎相同,我们都落在顾老师“授人以渔”的“渔”上。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学习完毕以后。顾老师就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应用:
其一,如何判断一个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课堂上,详细讲解的是“假设法”。首先,假设某个反应能够进行,并写出生成物。然后,再利用条件进行判断。
书本给出的是宏观条件。为了让学生深度理解,顾老师从微观离子角度,分析得出微观条件,由此“宏微”结合,便能使更加清晰地把握复分解反应,并依动态的方法—“假设法”,以不变应万变。
其二,复分解反应应用——物质除杂。初学复分解反应,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拿到除杂题,仍然会局限于前面所学习的知识。比如,氯化钠中杂质氯化镁的去除,学生首先想到的解决方法是,利用活泼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进行置换。
对此,顾老师从复分解反应——微观角度讲解,大大简化了问题。
首先,比较异同。两种物质均含有氯离子,唯独阳离子不同。因此,从微观离子角度去看,题目就简化为除去镁离子。由此,顾老师顺理成章地就引出复分解反应微观实质——除去某种离子,则需将其变为难解离的物质——水,气体,沉淀。
具体到镁离子,我们则可选择含有氢氧根的试剂,使它沉淀。那么,该试剂应该含有何种阳离子呢?这就需要记住除杂原则——不引入新物质,微观上,就是不引入新的离子。联系原物质中阳离子为钠离子,因此,试剂就选择氢氧化钠。
听完这节课,我和孩子们一样,都有一种稀有的“满足感”,我们都对“渔”更加的感兴趣。方法的学习,仿佛铸剑的过程。一个个方法的掌握,归根究底是思维不断提升。由此,我们似乎对“万变”的试题有了洞悉感,心情快哉!一剑在手,所向披靡。
教学中,授人以渔,太过重要。有时候,学生过于被动,与老师常有的“授人以鱼”的灌输性教学,大概是分不开的。我想,每个孩子都有主动性,他们也都有“渔”的渴望!
<我是余芳芳,硕士毕业于江苏省东南大学,化学专业,专注于中学化学教育。我的梦想是让孩子们会学化学,乐学化学,善用化学,以化学为支点,焕发孩子原始而强大的成长力。欢迎有共同梦想的小伙伴和我一起实现这个梦想!>
(我是日记星球598号星宝宝,我正在参加日记星球第28期蜕变之旅,这是我的第91篇日更原创日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