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
心,甲骨文通“贝”,写作“两个以组成倒写的入,八”,表示内在频频互动,显为外在周旋往复,如贝之壳,频频分合,两相转换而连,相角频聚而贯。心率左右频动、心房内交换、心室内输出,形成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周转往复,即为此像。心的甲骨文字形也可看做“水滴形或火苗形或菱形分开,倒写的八,八”,表示起初彼此包容、不分彼此的两频分开,这个字形也可看做“两个人或匕组成倒写的入,八或入”,表示内在相角相消的两向,先分为彼此分开的两频,最终连接而复消。心上有窍,有动有静,动静转换,心平则气和。心像一个粒子,不断被进入的频激发,又不断将取得的频发出为波,虚实一体,两相合一。心,是感知不同,让人体会精神交流的所在。
《说文解字》说:“心,人心,土藏。博士说以为火藏。息林切。”所有生命元素在心转换合一,让生命发光,既是土藏,也是火藏。让各种不同的感觉化成不同的角动、在心内彼此较量,就是息与林相切,欲念不同,如林中众生彼此相息,既是相角相争,也可和平共处。
心脏结构和血液交换示意图
《甲骨文编》心。1.两个人组成倒写的入,八。2.两个倒写的以组成倒写的入,八。3.两个匕组成倒写的入,入。
寡,金文写作“宀(mián),首,人或丂(kǎo)或儿”,表示人的精神时空,忽然而动,如何变化,殊难考察。精神传自于首,如考与儿,传承自寂兮廖兮,表现为寂兮廖兮,就是寡。
“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诗篇》
《金文编》寡。宀,页(首,人)。
首,甲骨文写作“巜(kuài)或巛(chuān),两个相合的人或匕,丶(zhǔ)”,表示所有频动彼此相容则聚、不断加强,如川汇合,聚而不见,形成一个意念。首的甲骨文也写作“乙形的倒写的入,倾斜的目”,表示波动起伏、往复不断,让观察认识的角度转变。人体神经元受激,将所有内外信息化为电波,以沟通之巜,汇集成川,进入大脑,彼此影响,相互较量,角度转换,如此不断往复,思想成熟。大脑和思维形成的过程,既是天赋,也是教育和学习的过程。天赋、环境、个人能力与经历的复杂性,构成个体思维的独特性。如此经过代代传递,重重叠加,愈加强化了个体的异性,就是寡。
《甲骨文编》首。1.巜(两个左弧形),两个乙和倒写的入相合,内会合包容形或菱形。2.巛(三个相顺的右弧形),两个人相合向左翻转,点。3.倒写的入,臣或向右倾斜的目。
《说文解字》说:“寡,少也。从宀从颁。颁,分赋也,故为少。古瓦切。”少,甲骨文写作“小,丶”,也可看做“四个丶逐步分聚演进”,可表光被生命分解而小,又在生命中逐步积淀聚合的过程。物理学上,单个粒子波粒二象无法确定,一定数量级的粒子(一般取一摩尔约6.02×10²³个粒子)才能拥有较为稳定的物质特性,一摩尔标准碳12原子约12克。《说文解字》说:“少,不多也。”宇宙最初的那个意念,化成众子,各有不同,彼此分聚,各自为少。像一个个少年,从一摩尔的天赋生命,经历成长各异的人生,自古重重积淀,如瓦频频变化叠加,得颁发、分赋的造化,自成一家而独立。所以,少的甲骨文也可看做“丶,倒写的小”,表示意念不小,往复长大。寡,是如少年般的无牵无挂、真实独特和求知受教。
《甲骨文编》少。小,丶;四个丶逐步分聚演进。
欲,秦简牍写作“谷,欠”,表示得到的所有频动变化,形成人的内在。谷,是生命积淀之小,是生命分得的光频,一谷有欠,生命需要众谷聚合,就是欲。人所得之谷不同,内在外显,欲望也不尽同。寡欲,不仅是欲望的多少大小,更是承认每人个性不同,所欲独特,故而每个人的精神修为须从自己出发,从独立性出发,点点滴滴积淀渐进,进而形成自己独特处事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沉静寂寥,自我认识发展的过程,也是自我与外界度身定制的独特交流过程。寡欲的目的不是忽略压抑自己的欲望,而是从正视和认识自己欲望的独特性出发,形成有欲而修养、渐进地成长。
秦简牍:欲。谷(兆,口),欠(匕,入)。
《孟子·尽心》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就是说,有的人天性欲望少而独特,但是他对于自己已经取得和拥有的,并不墨守而不肯改变,这符合从自身出发、兼容并蓄、形成独立精神之寡;有的人天性欲望多而广泛,但是他对于自己已经取得和拥有的,能够珍惜善存,这也符合从自身出发、兼容并蓄、形成独立精神之寡。能够这样,就像心脏工作的原理,通过自有频动,自身与外界不断循环交换,形成自己的感知,独特而不固执,敏锐而不过敏。从认识自己欲望的独特,从自身出发,与环境和他人互动,在交流中逐步渐进,判断力增长,更加知道自己发展前进的方向,这样精神成长成熟,感知敏锐健全,就是养心莫善于寡欲。
所以,寡有因材施教、自我修正的差异性和相对性。若人的天性寡淡还抱残守缺,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反之,若天生兴趣广泛还见异思迁,必然顾此失彼,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荀子·不苟》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实对待自己,知道自己所欲,才能诚实与人相交,才能真拥有推己及人的仁爱和待人接事公平的义举。相对于孟子强调自相调整个人修为,荀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诚实相待,通过彼此互动达到互相修正的目的。通过真心互动,仁义发自内心,内心坦荡平和,致诚则无它事矣。诚实的好处,就是不用考虑因少与多的相对性而增加舍与取的复杂性。心诚而养心,心地纯正,心意更加真实,形成良性循环,养心莫善于诚。
其实,个体修为的调整与群体互相的修正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之间也是互补的关系。独立性与博采众长、个体与群体之间,永远处于因个体与环境变化而不断辩证的动态,所以常需因时因地因人而做出不同的取舍,即因形势不同之寡,必需对策变通以寡。以寡治寡,就是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各地各民、各自为政、因地制宜,天下反至和平共处的共和。
寡,是诚实直面自己,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就认识了自己的边界,从而能够彼此真诚互动,各自尊重,达成“中正仁和”的状态。所以,寡,金文也写作“宀,贝,贝,兆”,或“首,兆,人”,认识自己,宝贝自己,有自己的边界,如同拥有了保护和展现自己独特外壳之贝。贝壳独特,而有亿兆,缤纷多彩,和平共处,如人各有独立自主的思想,而能相互借鉴、彼此相距而共和,如此团结,既是小国寡民的和平共处,也是寡而独大的天下共和。
《金文编》寡。1..宀,两个贝或心,兆。2.页,兆。
心如首之分,分而不同,频率各异,众心相合,聚合众频,同归于首,众多合为一寡。首,如宇宙最初那个聚合而混沌不见的奇点;心,如宇宙大爆炸之后形成的众多中心。不同而能互动,形成心动之频;互补而能聚首,形成相和的智慧。心与首的关系,就是内心柔软与意志刚强、一人有细腻的内心、一人有聪明的头脑、二人相对相与的对立统一。当家主事只为心头挚爱,就是找对了领导,有了主心骨,自然安心。如此长久休戚与共,相濡以沫,形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自独特、你亦独特、彼此唯一的存在、曲高和寡的相知,于寡淡平常中,蕴藏特有独与、无法与外人说的深情。所以,得时内心单纯、因首而动、单单仰望,不三心二意;不得时宁缺毋滥,甘愿“守寡”。都是守素安常,皆为养心。两性之间,养心莫善于互相的专爱。
小孩子初生时,颅骨尚未完全合实,还有个缝儿,称“囟(xìn)脑门”。及至长大成熟,颅骨完全封闭,形成颅内静压。胎儿最先发育的是心血管,称“胎心芽”。生命起自这个频动,是心;频动形成压力,就是脑电波与大脑褶皱的互动,刻画成大脑的记忆,渐渐积累成思想和智慧,反过来能管好自己的心意,明白众人的心意,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个过程,就是首与丂的互动,心经历过什么样频频相牵互化的角力,就汇合成什么样的大脑,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份独特的经历,形成独特的意识。融合的角度越多,认识越平衡,头脑越平静。这样,心越柔软,大脑越敏锐,这是“多欲,虽有,存焉者”;反之,大脑愈沉静,心也不躁动,这是“寡欲,虽有,不存焉者”。二者都是“寡”。寡的表现,可以是内心至敏感的体察入微,也可以是头脑真丰富的不以为意。若能二者结合,两极互动而能平衡,就是“寡人”。
《礼记·大学》说:“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就是说:要让一个人懂得诚实的道理,就要让他既有知识,也有感知,就是既要谆谆教诲,也要让他去经受历练,这是致知。致知的本质,在于物各有格,就是有固有的品性和天命,既来自天赋,也须在生命的历练中表现出来、被正确地认识,这是格物;格物后,人才能知道彼此各有边界、互相制约,反而能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这是知至;知至后,就知道人说话也应当如此,既按照各自的本性说真心话,也知道彼此相交的目的是彼此光照、一起前进,这是意诚;意诚后,人不但常说真心话,而且常发出正能量,不会形成扭曲变态的心理,这是心正;心正了,人的天赋和棱角在生活中正常地得到雕琢打磨,这是身修;身修了,就知道和谁是一家人,找到合适的伴侣和伙伴,能力各自不同,思想和精神能拧成一股绳,可以相互接纳、包容、互补、互益,这是家齐;家齐了,才能进一步治理一个什么人都可能有、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的泱泱大国,并且能在各种极端中保持中正仁和,波澜不惊,生态平衡,滋养万生,海晏河清,天下太平。
“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以弗所书》
《甲骨文编》首,心
所以,要得到互相的专爱,就要从格物致知,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做起。专爱的寡欲,可以养心,心正再至家齐天下平;天下平,则物质不但丰富,而且各归其格,人人各归其所,各知其至,就是彼此致知而意诚的良性互动,形成知识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故宫养心殿,殿名即出自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是位于皇帝正式居所乾清宫西侧一处并不太大的院落,原为宫内的造办处,从清雍正帝起至清末,改为历代清帝的日常居所。前殿明堂为处理政务所在,悬挂雍正手书“中正仁和”,后殿供皇帝与后妃居住,另设有皇帝的小书房“三希堂”、私密接见大臣的“勤政亲贤殿”、小佛堂和供皇帝小憩的“梅坞”等。养心殿偏于故宫一隅,在故宫内廷,而自成内外、外在朴素、内在独特,以“寡欲”的建筑功能,颐养“中正仁和”的健康心态,“寡欲”与“养心”形神一致,名副其实。
故宫养心殿:养心门、养心门和正殿俯视、养心门和前殿卷棚抱厦间的前院、前殿明堂雍正皇帝手书“中正仁和”
养心殿三希堂中,有乾隆皇帝手书的两句古诗“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用以解释“三希”的真谛,就是说以自己的怀抱,揽入古今兴亡和各家的观点,形成既胸襟豁达、豪气高远,也平静祥和、朴素无华的素心。一怀览古今,如一素纸容万毫笔,敏锐之小心与平和之大心相辅相成,就更有自己独到细致深刻的感悟,成从三而希的精进。或说以三人行必有我师、举一反三的细心和虚心,集众家之希有,成独有之希少,众与独对立统一。过程为三,结果为一,道路曲折,终必合一,唯此一道,各有担当,结伴同行,能力互补,精神合一,也就是“三希”。
北宋理学祖师周敦颐曾以“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设问精神成长、境界精进的“三希”历程。知道人之寡,每个人都踏踏实实从一个士兵做起,以虚心学习的态度,常处斗室,以己之寡,不断观察,不断思考,考察自己的角度,也不断转换角度,这是“希贤”。从自怜自艾,转变为发出自己的一点微光,这是“希圣”。如此众人合一,如星光璀璨,就是“希天”。人能如此,心意常常更新而变化,思想认识升华,察验天之寡意,就不再随从世界、心旌摇动,而能做到寡欲而安心。“三希堂”是“寡”的甲骨文之像。
三希堂内景
宇宙从起初的那个意念,分而赋予众心。众心各异,需相互用心,将心比心,才能重新聚首。心意互动,出于首,终于首,当中要经过心。首赋心以频,上意懂得下心;上意何其难测,唯有心知,寡以养之。首观心,心知首;首包容心,心珍惜首。心首之间相反相就而和。寡人善察万心,养心莫善于寡欲。
(汉字解析的理论和方法,参见为什么说汉字是一个表义符号系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