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还是“寡欲”

作者: 037c26111bb7 | 来源:发表于2018-10-20 21:40 被阅读50次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

      周濂溪先生对孟子以寡欲养心说不完全赞同,周子曰:“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养心亭说》)

      周子认为寡欲说还不够究竟而主张以“无欲”养心,对孟子之言可谓求全责备。然而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养心”有特定的内涵,养心即存心养性事天,不及尽心知性知天。养心是学知利行事,尽心为生知安行事,以“寡欲”对应“养心”是完全合适的。

      周子说:“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周子认为“寡欲”趋于极致就是“无欲”。其实寡欲与无欲两者相比较,不仅是数量上的差别,关键是在如何对待“欲”这个问题,周子与孟子之间有分歧。周子所说“诚立、明通”以下,均契合儒家义理,但也不要小看寡欲与无欲之间的分歧,“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儒释两家的界限就往往在一点细微差别上见分晓。

      周子似乎把天理人欲截然二分对立,存养天理必须灭绝人欲。而孟子辩证地看待人欲,“欲”只有偏正、公私、内外、大小之分。孟子既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又曰“可欲之谓善”,两句合在一起,即是:“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区分心性之大体与耳目口腹之小体,“可欲之谓善”,内在心体之欲必然是善的,此“欲”为心性之发端,良知朗然呈现,从此善端不断涵养扩充,以至于美、大、圣、神。口腹之欲为私欲,可善可恶。孟子曰:“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孟子以天理统率人欲,从天理、人欲之间的涵摄关系来看待人欲,主张“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那么耳目口腹之私欲,也是合理的,不必去禁欲,也不能禁欲。

      孟子主张“养心莫善于寡欲”,“寡”通“约”,“寡欲”乃由博反约,涉及大体与小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周子认为“寡欲”趋于极致就是“无欲”,必然把理、气割裂为二。其实,孟子所谓寡欲,对应存心养性功夫,到了至极,应如孔子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而不是“无欲故静”。

      周子曰:“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应该说从“无欲”到“诚立、明通”这一环节出了问题,虚说诚、明与通。犹如司马光解格物,“格,犹捍也,御也。能捍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也矣”。司马光认为此心能做到绝世独立,不徇物丧己,就是格物。但如此解读并不能穷尽“格物”的内涵,解《大学》之格物应向《中庸》之成物看齐。从成己角度说,不穷理则不能尽其性;从合外内之道的高度上看,格物也是成物,君子正是在化民易俗、开物成务的事业中而不断圆满自家心性的。

      《中庸》曰“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但此“和”乃天下之达道也,正是孟子所谓“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有“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之“流”,有“上下与天地同流”之“流”,对于“欲”字也应这么看待。庄子曰:“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而阳明先生却说:“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天理为“一”,万物为“多”,当君子成就万物一体之仁,以“一”率“多”,守约而施博,则各遂万物之性而成就之,如孔子所谓“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万物之私欲合于君子一人之身,此欲大矣正矣,正是天理之流行发用。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通书·圣学》)

      在《太极图说》中,周子以“无欲”解“主静”,曰:“无欲故静”。在《通书》中周子又以“无欲”解“一”,大程子与弟子论学时提出以“无适”解“一”,应是意有所指。

      “或问敬。(程)子曰:‘主一之谓敬’。何谓一?子曰:‘无适之谓一’。”(《二程粹言》卷上)

      程子先以“主一”解“敬”,再以“无适”来解“一”,“无适”出自《论语·里仁》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注意体会“无适”与“无欲”之间的区别,程子大概是不满意周子主张“无欲”而另外以“无适”解“一”。

      “适”与“莫”相对立,适者,可也,莫者,不可。有适,则有所不适;无适,则无所不适。故可以对“适”字加否定词“不”,无适即无可无不可,最终落在“无不可”上。但“无适”非“率天下而路也”,而是“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程门大弟子谢良佐先生曰:“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同样,“主一”非“举一而废百”,而是“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对于“欲”字前加否定词“不”,主张“无欲而一”、“无欲故静”,往往虚说光景,弊端很大。“可欲之谓善”,此大体之“欲”从良知上发出,不能说“无欲”,如说无欲”,则心如槁木死灰。须注意,即使是受到物欲的牵引而发动的欲念,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外在的客观环境。“义”在内而不在外,从根本上说,耳目口腹等欲望也是经由心体主动发出的,君子应该当下反求诸己而惩忿窒欲,《大学》“正心”一章正是要阐明寓理帅气、化欲为性的心性功夫。如果对“欲”一概加以否定而主张“无欲”,其实这契合告子的义外之说而背离了孟子性善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欲”还是“寡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ffv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