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前面两个朝代分别是夏朝和商朝。周王朝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
周朝分两截,西周和东周。西周在西面,都城西安;东周在东面,迁都洛阳。后来的汉朝也是类似的,西汉定都西安,东汉定都洛阳。一个朝代分东西,实际上是指地理位置的东西。
东周再次分两段,春秋与战国。关于东周的历史,前面的推文已经详细讲述过了,大家可以翻阅旧文复习一下。
本文探讨西周是怎么来的?后来又怎么没的?还有一个疑问是,后来的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一直念叨西周?
一、周朝之前
周朝之前是商朝,商周有一段共生的历史,剧情发展的套路与后续的朝代更迭都比较类似。
初始阶段,周弱商强,周依附于商。慢慢地,商发现苗头不对头,周居然同床异梦。于是,周急忙表达忠心,商也没忍心下手。吓出一身冷汗的周,赶紧厉兵秣马,准备备战。
一个朝代稳定久了,制度和组织架构都会疲劳,各种纰漏会凸显出来,周抓得时机,最终摊牌一举夺得江山。
古人讲究血统,血统必须高贵,否则没法做老大,这是身份辨识。周人的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帝喾的元妃姜嫄生了儿子弃,即后稷(被尊称为农神)。血统上没问题,足够有分量。
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因为遭到戎、狄等西北地区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dǎn)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即周原定居下来,从此有了周的概念,在当时城即国。这是周人的第一桶金时期。
周的图腾周人迁到周原之后,开始和商结盟,并且受商的保护。在商的保护下,再加上周原这块土地的肥沃,以及便利的灌溉,很适合发展农耕,天时地利人和,于是周开始茁壮成长。
安定下来之后,得学习文化了。周人融入了商的文化体系,特别是接受和消化了有关于天命的观念。周朝建立之后,这套天命观念经过周公旦(姬旦)的再次梳理,成为治世立国的政治法理基础,进而形成了影响后代王朝数千年“奉天承运”的君权神授概念。
古公亶父有三子,偏爱小儿子季历,将王位传给了小儿子。大儿子和次子则自身逃亡荆蛮,与当地本土氏族结合,后为吴国。
季历时期的周和商进入蜜月期,蜜月期内,商和周双方都没闲着,商提防着周,周和兄弟国吴也是小动作不断,不断吞并周边小国特别是亲商的诸侯国。最终,商王忍无可忍,杀了周王季历,商周矛盾急剧恶化。
季历的儿子是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当下他是西伯侯。商王纣囚禁了西伯侯,杀了他儿子,然后做了肉汤,逼他喝下。
商纣王之妃苏妲己一方面,西伯侯把姿态低到了尘埃里;另一方面,周人不断地往商送美女和宝马。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西伯侯最终被释放归国。这个桥段和后来的越王勾践有些类似,都是忍辱忍到对手都不相信这是一个正常人的所作所为为止。当然,成大事者本来就不是正常人。
西伯侯姬昌回国之后,励精图治,大肆抓铺逃跑的奴隶回来搞生产,毕竟吃饭是革命的本钱嘛!另一方面,抓紧对外用兵,先巩固后方;然后,再往商的势力范围拱,做到了“三分天下其有二”。总之,各方面的筹备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最后一步,周迁都,周的前线总指挥部逼近了商都。准备工作筹备完毕,西伯侯(周文王)薨,次子姬发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周武王。
周文王画像二、周朝的建立
在姬发的领导下,商周决战于牧野,周大胜,商王纣自焚。姬发登基为王,史称周武王。
俗话说,江山好打不好坐。江山拿到手之后,这绝对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多方利益亟待平衡。
首先自己的班底需要论功行赏,除了物质的封赏还要靠革命的理想来约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强行拆迁,端了人家的家族产业,得商量一个补偿方案,商朝旧贵族的分流问题也迫切需要有个交代。这也是做给其它人看的,对待前任的态度,现任是看在眼里的。
最棘手的是,革命势头起来之后,不断有新的战斗盟友的加入,他们是加盟商,革命的忠诚度未必那么高但是破坏力不可小觑,所以关于他们的利益分配至关重要。江山未稳,盟友们自带战斗力,万一关系处理砸了,后果会很严重;只有把关系处理好了,处理顺了,你好我好,大家才能好。
周朝在这个阶段,一碗水端得很平,论功行赏、分封诸侯、安置遗老遗少。天下钦佩,被推崇为“天下共主”,也就是说您来当大哥,兄弟们都服气的意思。
武王灭商之后,公元前1045年,实施分封制度,大封皇族及功臣。另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朝歌,又封叔鲜、叔度、叔处为“三监”,以监视武庚的行动。
灭商两年之后(前1043年),周武王崩,子诵即位,是为周成王,由周公旦辅政。
公元前1041年,三监(蔡叔度、管叔鲜、霍叔处)看不惯周公旦辅政,于是联合武庚(商纣王之子)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周公旦花了三年时间平定叛乱,周公旦感到中原难以掌控,于是在中原新建东都成周洛邑(今洛阳),同时再次大规模分封诸侯。
三、周朝的稳定
朝代更迭之后,稳定人心,战后重建,需要一位统筹全局的总理大臣,所以这个阶段一般都会出现一位名相,历代如此。
周公旦辅佐了周初的两代君主,周武王以及其子周成王。周公为周朝创建了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周公摄政七年之后归政周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旦被后世的孔子时常梦见,一旦不在梦里出现,孔子就会焦躁不安,感叹说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孔子死后被尊为儒家的圣人,周公旦也就自然成了儒家的创始人兼“名誉主席”,这是后话。
武王之后,两代君主周成王和周康王,他们夯实了周朝的基业。四十六年间,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新的都城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建成,周公还政周成王,周朝进入巩固时期,史称“成康之治”(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996年)。
“成康之治”之后又经历了两位开拓之君,周昭王和周穆王,东征西伐,领土得到了很多的拓展。
四、周朝的裂变
产业大了有大了之后的烦恼,到了周穆王的孙子周懿王时期,西北的戎狄的逐渐兴起,周人时受其扰,深受其苦。
又过了三代君主,到了第十代君主周厉王时期,因为连年战乱,百姓苦不堪言。火上浇油的是厉王重用小人,企图垄断社会财富及资源。同时为了压制国人的不满,周厉王命人监视,有谤王者即杀。结果人人自危,终于酿成国人暴动,厉王被迫出逃。
厉王出逃之后,朝中群龙无首,由两位大臣摄政行政,号为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崩,太子继位为周宣王。
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励精图治,政通人和,诸侯来朝。同时,平定叛乱,开拓了广袤的疆土,重现兴盛景象,史称“宣王中兴”。
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继位,这位主的最出名的桥段是“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在位期间,朝政腐败,国人怨声四起。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其老丈人联合外敌犬戎杀死。
周幽王被杀之后,其子继位,是为周平王。周平王继位之后,老家西安是待不下去了,一是因为地震破坏,二是时常被邻居犬戎骚扰,被迫东迁洛阳,史称东周,自此西周灭亡,春秋开始。
烽火戏诸侯五、西周之后
西周之后,东周只保留了“周”这个品牌,实权已经落到了诸侯王手里,但是大家面子上还有些不好意思,对周天子还是客客气气的。遮遮掩掩、羞羞答答,这是春秋。
再往后,诸侯王的大权再次旁落,落到了大夫手里,他们没那么多顾虑,为达目的不折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群龙无首,各派势力争做大王,于是整个国家陷入了连绵不断的战争之中,是为战国。
权力上的真空为言论上的自由创造了即为宽松的环境。诸侯大夫们忙着抢地盘,没有地盘可以抢的“士”们只能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就是百家争鸣。
孔子的影视剧形象历时三百多年的大辩论,因他而起也因他而终,他就是孔子。孔子大喊道,大家别吵了,静一静,周初周公那段时光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怀念啊,让我们回到那个年代去,好不好?!
没人听他的,童年虽好但是没有人真的愿意变为小孩。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家一家地去敲门,去推销他的治国理念,去做路演。方案没有推出去,不过收获了不少粉丝,回到老家办了培训机构,教书育人。
孔子过世之后,孔门学说也经历了裂变,产生了不同的学说分支,分支之间有继承有发展,有革新有冲突,大家吵吵闹闹了三百多年。
秦统一六国之货币统一大家别吵了,方案就这么定了,定稿的治国方案是秦始皇拍的板。秦始皇刚使用武力结束了哄抢地盘的骚动。权力上的充实,不允许言论上的不确定性,斗嘴的文人是斗不过抡拳的。于是,百家争鸣结束了,会议室里安静了。
先秦百家争鸣的三百多年,这既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礼崩乐坏,百姓困苦;同时,这又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中华文明大路演的时代,在实践中积累了大数据,中华文明由童年步入了少年。
后面还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后面再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