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基业

作者: 乌卓 | 来源:发表于2018-11-28 17:28 被阅读19次

    三国魏、蜀、吴,从实力上来讲,魏国地盘广、人员多,综合实力第一。蜀国虽然只有两川之地,但连年征战,培养出无数名将,军队的战术素养也非常高。

    只有江东的东吴,在三国之中实力比较落后。

    一方面,江东拥有长江天险,除了跟张辽在合肥打打,就是惦记着被刘备占去的荆州,很少主动出击去攻魏伐蜀。

    另一方面,跟另外两国相比人员也不太行。

    首先说孙权,继承父兄基业,把江东八十一州治理的井井有条,国富民强。但孙权虽然被大家称为英雄,但却是守成之君,不想孙坚和孙策一样,喜欢攻城略地,开拓进取。

    其次,东吴的谋士和战将也不太行。

    虽然外事有周瑜、内事有张昭。但周瑜气量狭窄,容不下诸葛亮,反被活活气死。从张昭一系列的主张来看,有点言过其实。赤壁大战前他带着一众文官要投降,孔明派邓芝来结盟,他却让孙权在堂上支一口锅吓唬人,终生也没见有什么过人之处。

    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才有了重量级的陆逊。一系列当家人的变换太过频繁,东吴也没有太明确的战略目标,反正就是要守着长江天险,把自己的八十一州看好就行,最大的野心就是对刘备占走的荆州念念不忘。《三国志》记载孙权对东部地区的开发还是很有成效的,还把船派到了台湾。

    而从三国局势上看,东吴一直采取守势,曹魏取代汉帝他们俯首称臣,刘备率大军来给关羽报仇,又吓得人人自危。

    最后,大将不多,最能打的是甘宁,其他丁奉、徐盛、程普、黄盖、蒋钦、周泰,勇则勇矣,但能力与关羽、张飞、张辽、夏侯惇、曹仁等还是有差距。

    读《三国演义》,还发现一个重要问题,孙权为人有些犹豫,有点像袁绍的“好谋无断”,而且对部下约束力不强。

    赤壁大战前,武将主战,文官主和,他费了好长时间,外加鲁肃、周瑜的劝说才下定了决心。

    凌统与甘宁有杀父之仇,两人经常有摩擦,孙权也没能很好解决矛盾,知道甘宁救了凌统一命才冰释前嫌。

    派吕蒙暗中偷袭荆州时,还要让弟弟孙皎跟随,被吕蒙一阵抢白:

    “主公若以蒙可用则独用蒙;若以叔明可用则独用叔明。岂不闻昔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事虽决于瑜,然普自以旧臣而居瑜下,颇不相睦;后因见瑜之才,方始敬服?今蒙之才不及瑜,而叔明之亲胜于普,恐未必能相济也。”

    权大悟,遂拜吕蒙为大都督,总制江东诸路军马;令孙皎在后接应粮草。

    曹丕御驾亲征,孙权派徐盛为主将,结果宗族子弟孙桓又不听指挥,非要自己率兵渡江作战,又是孙权跑来打圆场,结果孙桓并不服输,还是不听。

    徐盛迎接入帐,奏曰:“大王命臣为都督,提兵拒魏;今扬威将军孙韶,不遵军法,违令当斩,大王何故赦之?”权曰:“韶倚血气之壮,误犯军法,万希宽恕。”盛曰:“法非臣所立,亦非大王所立,乃国家之典刑也。若以亲而免之,何以令众乎?”权曰:“韶犯法,本应任将军处治;奈此子虽本姓俞氏,然孤兄甚爱之,赐姓孙;于孤颇有劳绩。今若杀之,负兄义矣。”盛曰:“且看大王之面,寄下死罪。”权令孙韶拜谢。韶不肯拜,厉声而言曰:“据吾之见,只是引军去破曹丕!便死也不服你的见识!”徐盛变色。权叱退孙韶,谓徐盛曰:“便无此子,何损于兵?今后勿再用之。”

    这种情况在另外两家是不可能出现的。

    刘关张虽然是结义兄弟,但有了过错就认罚,骄傲如关羽张飞面对诸葛孔明也不敢以主公兄弟自居。

    曹操更不用说,笼络人心非常娴熟。曹洪不听号令,是曹操第一个叫着要斩。

    孙策临终托孤是就说: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策与孙权的性格完全不同,但他临终时愿意把基业给弟弟孙权继承,估计就是考虑到只有孙权能保江东。

    从三国局势来说,吴国最弱,但从人民幸福指数上来讲,吴国应该是最高的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江东基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pb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