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从什么时候起,开始近乎疯狂地崇拜起了王阳明。
知道了他是我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两个半圣人之一时,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了解到他追随者众多且大都有成就之时,内心的激动更是难以言说。于是开始关注王阳明,由此开始走入一片异彩纷呈的神奇领地——阳明心学。
在先秦时代,儒学是活色生香的,比如“食色性也”,比如“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儒家关注人的生活实践和品格塑造,它是贴近生活的。儒学发展到汉代,被推崇到了至高的地位,成为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失去了本身的生命力。到宋代,程朱更是将其引入了僵化与教条的深渊。王阳明在格竹子累倒之后,与程朱理学分道扬镳。龙场悟道之后,世间便有了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是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读懂了阳明心学,没有任何人能伤害你,没有任何事能困扰你,在红尘中打滚,被俗事纷扰的我太需要这样的心灵导师了。
可是,真正捧起《传习录》研读的时候,才知道了自己的浅薄。
“陆澄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 先生开始解答,我则一头雾水,因为“惟精惟一”是啥我都不知道,怎么进一步领会先生的妙解?
忙去百度,找到了,是《尚书·大禹谟》里的话,恶补一番,稍有头绪。
“陆澄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又不懂了,再查。哦,“未发之中”是儒学思想,源自《中庸》中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凡此种种,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于是,发现了自己的不学无术。要读懂《传习录》,先得读懂《大学》、《中庸》、《孟子》一系列的儒学经典,否则读起来举步维艰。
由此也佩服起了阳明信徒中的外国人,他们是如何读懂《传习录》的?学习过儒家经典吗?
看来,没有一种成功是随随便便的啊。
好吧,去补习四书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