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237――学而时习之
(2020.11.25.13:35)
今天听读《传习录》三十三篇,对“学而时习之”又有了新的认识。
从小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并没有真正理解其本意。我一直认为“学而时习之”的“学”就是学习知识,多学知识,提升技能,绝大多数人应该都是这个认知吧。
通过今天学习,才真正理解了其本义。如果不学习阳明心学,还真不明白它真正的涵义。信笔至此,又产生了一个念想,是阳明先生这样认为,“学”就是去人欲,存天理吧,在心学之外理解就是多学知识,增加技能吧?自己产生这个念头,也许是大多数人都会这样认为。结合人生实践来看,阳明先生的理解是正确的。儒家文化的核心不就是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吗?最根本的就是修身,这是后面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这一点做不好,后面的皆空也。这个修身就是去人欲,存天理吧?
古圣先贤的言论都是去人欲,存天理的。之所以流传至今,自有它的道理,因为它符合人们的愿望,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才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学习圣贤学问的过程,就是一个正诸先觉,考诸古训的过程。圣贤的理论都是存天理、致良知的,学习这些理论对我们成长是有营养的。但这些营养尤如吃馒头一样,是圣贤们经过加工体炼过的。这些理论形成过程并没有经历,体会也很难说深。如果体会不深刻,又怎能轻易地转化成自己的营养呢?
学就学这些营养理论,好比是吃这些馒头,还要经过细细地咀嚼,才能转化成自己的营养。这个咀嚼的过程就是“习”的过程,也是在“习”中体会理论形成过程,并在体会中吸取其中营养,转化成自己的过程。在享受这个过程中,也就会自得其乐吧。
我就有这种感觉,当读书读到精彩处,就真的爱不释手,什么也不愿干、什么也不想干,连饭也想不起来吃,就觉浸在书中而不能自拔。那是真正的把自己置身于书中环境中了,在这个情景之中能最深地体会书中之意,也最能转化成自己的营养。这就是阳明先生所说的“间辨思索、存省克治功夫”吧,最根本的是要专诸于去私欲、存天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