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妈妈之后,买了许多育儿书,有人说,育儿这件事,从理论到实践,隔着十万八千里,看书没大用。可是,没有谁天生就会当妈。为了不浪费,自己还是看了一本又一本,有一些确实让人不太容易理解,而且实操性也不强,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不过,那么多育儿书里,给我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就是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其实,刚看到这个封面的时候,并没有引起自己太大的注意,随便翻开看看,便停不下来了。作者尹建莉,是北师大的一名专门研究教育的老师,专业基础深厚。而这本书,并没有专业的说教痕迹,是她从一个妈妈的角度来写的,因为她有一个优秀的女儿,16岁就参加高考,超清华分数线22分。一个教育学的老师对自己养育孩子的总结,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具有很强的实操性,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好父母的重要性。
一、每个父母都可以成为琢玉高手。
每个孩子都好比是一块玉,可是如果你拿着锄头去雕琢,那永远也不可能把它雕成漂亮的玉,最后也只能是一块丑陋的石头。
我们总是自信自己是一个琢玉高手,可是却经常拿起锄头就埋头苦干。而尹建莉老师在这本书里,就讲述了许多琢玉的方法,犹如一把精美的刻刀,教你一点点地解决育儿中的麻烦和难题。其实,总的来说,就是一个理念的问题,关键是我们思维上的转变,才能让这把刻刀变得得心应手。如果你看完之后依然不去改变,依然相信自己本就是一个琢玉高手,那么孩子到底能不能成为玉,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二、爱的质量很重要
我们都爱孩子,可是爱孩子的方式各式各样,如何爱孩子,也是困扰很多父母的难题。就像尹建莉老师说的那样“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爱这个词很宽泛,如果让我们说真不知道怎么去解释这个词。而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细枝末节上去考虑。
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直接决定着孩子感受到的爱的多少和优劣。她在文章中举了自己孩子的例子,比如孩子打针,最开始都会害怕,会哭,而如何让孩子很好地面对这件事情,从这件小事中去让孩子平静的接受,并培养他们忍耐痛苦的勇气,她的做法是,正确地把这件事情陈述给孩子。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会有点痛,但是可以忍受,有耐心地跟孩子解释这个问题,而且还给了退路,忍不住可以哭,没事。最后孩子竟然没有哭,表现的很勇敢。
所以,任何小事都不放过,都细心的给孩子讲述事实,给孩子鼓励、打气,并适当给予退路,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给自己的爱,这样也给了他们勇气,在小事中提升自己的自信,让他们有能力面对困难和挫折。
正是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细节上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才能够让这些爱的质量更高,让孩子更有底气和自信去突破自己。
三、好的学习习惯到底有多重要
曾经网上传的很火的陪孩子写作业的家长,是多么地气愤。而陪孩子写作业,或许是每个家长难以逃脱的任务。可是,尹建莉老师却在书里提出一个观点: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她提出自己孩子上小学时候的老师要求,要求家长每天陪孩子写作业,写完后要检查作业。但是她们并没有那样做。只是上小学的第一周,给予孩子指导和提醒,以后就再也没管她了。可是在孩子新鲜劲过了之后,就开始磨蹭不写作业。一开始他们还提醒孩子,后来连提醒都不提醒了。其实心里也很急。直到有一天孩子直到睡觉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还没写作业,都急哭了。最终他们给出两个选择,孩子还是选择连夜写。从此之后,孩子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写作业。
如果换我们,估计早就急着催孩子了。
尹建莉老师却告诉我们:“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所以,对一些小失误我们要容许孩子偶尔犯,坚定这不是错事,是小事。要及时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不用责怪,慢慢培养孩子对自己事情的责任心。千万不要包办,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
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还有许多这样很贴近我们生活的实例。让我们在点点滴滴中学会如何爱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如何掌握做家长应有的智慧,如何走出教育的误区等等。
“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影响孩子的一生。”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好妈妈,一个优秀的雕刻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