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电影流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当然波兰“道德焦虑电影”也不例外。纵观波兰历史,波兰不断地被苏联,奥地利,普鲁士等周边国家侵略, 三次遭到瓜分,独立后, 波兰总统贝鲁特“亲苏”,在治理国家方面,需要看苏联的脸色,波兰政府也就自然地成为苏联的傀儡政府。为此波兰人民发起了为了争取独立自由却以悲剧收场的华沙起义、波兹南事件等,这一切的抗争不仅仅是波兰历史重要的转折点而且还成为波兰“道德焦虑电影”非常重要的主题。
“道德焦虑电影”这个名词最先由基耶斯洛夫斯基提出,电影创作主题转入对现实发言,探讨“人们私下里关注的东西”。传递焦虑的情绪,对共产主义制度否定个体价值和不公正提出了强烈批判,且在主旨上表现批判、纪实的特点,在叙事手法上具有象征流的特征。
主旨批判的风格
波兰道德焦虑电影在主旨的表达上通常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影迷》,其讲述了一位沉迷于8厘米摄影机的工厂工人菲利普,在建厂25周年受厂长委托拍摄厂庆和上级视察的记录片,他忠实记录了一切也因此平步青云。但是,因为他拍摄的残疾工人题材遭到厂方的恶感,最后,妻离子散,苦恼的菲利普将底片曝光,然后将镜头对准了自己……我们可以看到影片敏锐把握了当时的社会热点和民众心理,把社会的弊病通过主人公的纪实镜头展现出来。同时通过主人公不顾厂方压迫把底片曝光体现出对独裁专制的反叛、揭露和批判社会的虚伪和利己主义。影片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意在以批判的主旨形式引导社会对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
纪实性的体现
波兰道德焦虑电影通常会议纪实的手法展现影片主旨。如安德烈·瓦依达指导的《大理石人》,本片主要讲述了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阿格涅什卡,雄心勃勃,立志拍一部以50年代劳动模范砖瓦工人布尔库特为主角的传记性记录片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他弄清楚主人公是如何成为劳动模范,后来被控告判罪,而最终又恢复名誉的曲折传奇的一生。影片用纪录片的风格展现了一个冷酷的现实,让人联想到70年代的状况。导演在创作过程中最求创作对象的客观真实,又同时赋予客观真实的物质现实,抓住生活的本质和社会的现实,通过一个国家宣传机器制造模范工人的神话,揭露了压制自由的体制对人性的摧残和对纯真百姓的欺骗。
象征流的叙事手法
波兰道德焦虑电影在叙事上经常会运用象征流的手法,将想要的表达的事物通过隐喻象征表达出来。如克里日托夫·扎努西指导的《黑幕风云》,影片讲述了在波兰一个大学生夏令营中,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助教克鲁斯金斯基,和一个傲慢的终身教授谢莱斯托斯基之间发生争执。另外还有所谓的“政治正确派”和科学最求派之间的矛盾。影片中大量运用象征流的手法,通过光影和色彩的变化等将想要表达的思想通过象征和隐喻表现出来,影射了当时波兰政治局面的混乱。
波兰道德焦虑电影诞生在波兰政治动荡的时代,外敌侵略瓜分国土,内政苏联把控,人民受到压迫并发动起义以争取独立。所以,也深刻的展现着波兰社会的真实状况,呈现深刻的批判性和纪实性以及象征流的叙事手法,是波兰电影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