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没有经历亲子阅读阶段,因为在她那个年龄的时候,家里事情太多,我们根本顾不到她。
我是从小喜欢读书的,家里也一直都有各种类型的书,也给孩子买了市面上各种经典绘本,但我们没有时间陪她读。而且因为那几年我自己也没有读书,所以并没有给她树立一个好榜样。
我们在有限的陪她的时间里,会带她运动和玩耍。在不读书的那几年,我从来不会念叨孩子读书,因为我自己都不读,还怎么说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这么简单。
后来的时间里,我会偶尔——真的是偶尔,抽出一些时间读书,或者用微信读书,或者是纸质书。但我仍然不强迫她,她在客厅玩玩具或者看电视,不需要我陪的时候,我就看几页书。
上一年级以后,我们第一学期也没有读书,虽然老师天天提醒读书,但对于没有上过幼小衔接没有英语启蒙的孩子来说,把课内学会学好已经不容易。
我们是疫情那个寒假开始阅读的。一来,她已经学会了拼音,二来,家里的事情也告一段落。可以顾到她了。给她的绘本,刚开始是注音的,要求每天读两页。对,就是两页。因为我不想给她加太多任务,刚学拼音,还不熟练,读太多,没乐趣没成就感。两页,无论字多字少,都是两页。几天后我发现孩子读这两页越来越快了,我会和她商量,再加两页行吗?我们就是这样,从两页,四页,慢慢加到一天半本,再到一天一本。当绘本读到一定数量,拼音也很熟练了,就让她读《小猪唏哩呼噜》那种,字多而插图少的书,也会给她规定,每天读几页,一点点加量。
写到这里,有人会问,我为什么不给孩子读书。因为我认为,一本书的故事,即使你不做任何点评,但是你读书的语音语调,会带着你对这个故事的理解。何况对于不认字的孩子来说,我们还会想当然的删掉一些自认为没必要的内容。那么这个过程就带着大人的态度,不是孩子真正在读——除非你可以做到不偏不倚的读,并且不去做自以为是的点评——但我们都不够专业,也不会为了一本书提前做准备(是大实话没错了!承认吧!我们都太喜欢想当然的去做一件事了!)。而我又并不喜欢和那么小的孩子讲道理,我不想去深化一个故事。故事,让它本身去发挥力量,让孩子自己去探索故事,不是更好吗?之所以这样做,也是因为自己喜欢读书,知道真正沉浸在书中的乐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我希望孩子将读书变成陶冶自己情操安抚自己的一种途径,却并不期待她懂得什么道理。但我相信她一定会懂得,而这种收获又并不是来源于我的强加,我希望达成的是这样一种状态。
这样持续下来,三个月以后玛蒂娜系列,可以一天读完两本了,当然这种不注音的书,她会有一些字不认识,就会问我。因为薄薄一本,又是全彩页,插图占了每页的四分之三,所以两本读完难度也是可以的,就是“跳一跳,够得到”。
反观整个过程,其实她真的读的不是很容易,但我一直坚持,必须读完每天的量才可以做别的事情。至于每天什么时间段读,是她可以选择的——我不能完全不机动,那样她的被控制感会很强,她会不舒服。
慢慢的,这样的坚持成了习惯,但说心里话,她其实并没有从读书中找到愉悦感。并不会被故事或者插图吸引,即使当时略微感兴趣的《神奇校车》系列,也是读完就扔,并不和我交流,我也就不去强迫。我还是认为愉悦感最重要,不能因为读书,亲子之间变成了仇人。所以我一直都在想,这娃可能不爱读书——本来身边读书人也就不多,为什么要强迫她养成这个爱好?但我功利性的一想,不感兴趣也没关系,能坚持读,阅读量上来了,至少理解力不差,所以我仍然坚持着,并没有首先败下阵来,当然她也一直是不冷不热的读着。
可是转机出现在两周前。
我最近发现她有几次都是特别专注的在看之前看过的书,《父与子》,《格林童话》还有DK百科中的一本。嗯,就是那种很专注,进入了心流的状态,而且还会和我聊书中的故事或者那些奇怪的动植物。那天读《格林童话》的时候,一直说,哎呀,这个书太有意思了。我说,是啊,这是经典,我小时候也读。
她说,妈妈,去年我读《格林童话》是这样的。她一字一顿的读给我听。现在我是这样的,她一口气读了一大段。我说,是的,这就是进步。你很厉害。
关于孩子养成读书习惯,我只能写到这了,娃也算是有了阶段性的提升,所以做个回顾。
对于她未来与书的关系,我仍然不去苛求。怎么说呢?读书好,运动好,会乐器好,画画好,下棋好……很多爱好都很好,但如果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这些,我一直认为,做了不如不做。爱好,是每天忙碌之后的一段时间独处,是为了给我们于闹市中创造一方清静,让我们倒出心中的垃圾与繁琐,有更多的勇气和能量前行。
最后再写一点儿。家长一听到老师安排和孩子一起读书,就会头大。会说和孩子时间对不上,没法一起读书。而我理解的一起读书有两种:第一种,孩子读书的时候,你可以做家务。你读书的时候,孩子也可以在玩儿。但是你要让他知道,爸妈是有读书习惯的。另一种是孩子读了一本书,和你聊,而你没读过,你要及时把这本书读完,这样和他聊天才有话题。并不是一定要大家同时读。所谓一起读书,应该是这样达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