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观看了董卿的《朗读者》,促我动笔。
暂不论其中的才华与真情、诙谐与哲理,我最强烈的念,就是记下画面上那个眼神带给我的冲击和遐想!
一个人,一个男人,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一个五十三岁似乎看懂了生命的单身男人!我在中国唯一一所艾滋病学校的校长郭小平的眼里,读到了坚持的收获、被理解的满足、掌声带来的欣慰、倾诉宣泄的快感以及流泪后的舒展……
这背后承载着怎样的与这个时代的“主流”或者世俗的声音尤其是目光相抗争而几近奄奄一息的那份善良!?
郭小平的眼神是充满无奈的,至少是略带恍惚的,无数次的热泪盈眶,除了让观众包括荧屏前的我泪流满面地感动,更是一种源自心底的、向周遭向社会向世界乃至上苍的、无可奈何的哀求!那种祈愿中带着犹豫、欲言又止的眼神,与其说是呐喊倒不如说是哀求!
幼年染病的孩子们真的是无辜的,但是,更可怕的是他们必须毫无选择地被社会孤立着!这份刻骨铭心孤独与冷漠却又似乎不该是孩子们来到这个世上的唯一感受!郭小平,以为并非普通的男人,用他尊重心灵的行动与残存一点自信而笃定的眼神让当事人和所有的“观众”打湿双眸!
在董卿的解读声中,那些被深埋在人们心底里的善念似乎被轻轻唤醒,一张张凝重的脸庞与一对对深邃的目光足以让天地寂静,让时光静止,那一刻,那一刻,那一刻,我差不多就要相信“这世界从此充满善良”了!
我默默祈祷着,但愿这些已醒的善良,在随后即将重返的色彩斑斓的喧嚣中,不再沉睡!
身上的泪痕已干,
我们的善良依然!
郭小平,男,现年五十三岁,中共党员,临汾红丝带学校校长。
2004年,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看到艾滋病区的几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没法上学,便和同事一起办起了“爱心小课堂”。
2006年9月1日,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截至2016年,临汾红丝带学校是中国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
郭小平认为中国不缺一名院长,而缺一名校长、一个家长。希望社会能少些歧视,多些宽容。
2011年,临汾红丝带学校经批准正式被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行列。
2012年,郭小平发起“爱心传递”闲置衣物捐助活动。
2014年,彭丽媛向红丝带学校写信,并在采访中说:“我希望这些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们,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2015年,郭小平辞去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职务,只担任临汾红丝带学校校长。
2017年2月8日,郭小平获得“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十大人物、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等称号。
2017年11月9日,郭小平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以下是郭小平的故事,转自百度
生命的“红丝带”
央视网消息:暑期的灼灼阳光透过葳蕤的树叶,打在郭小平脸上。坐在树下,他看着在不远处嬉闹的幼童,笑容面试恬淡和安详。
他是这里的校长,也曾是山西临汾第三人民医院的院长。在不久前,他刚刚辞掉了院长的工作,为的是当好这个校长。可能有人会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学校能让医院院长都不当了?
但如果告诉你真实情况,估计你会失望。郭小平的学校既不是重点名校,也不是私立学校,在这上学的学生可能一共也就几十号,开办了十多年,到今年才有第一批毕业生。
而且这还是一个老师唯恐避之不及的学校,甚至曾发生过有人穿着隔离服,戴手套、口罩来上课的情况。
总之,这并不是间“好”学校。
学校的名字叫“红丝带学校”,是一所特殊学校。至于怎么特殊,估计听到红丝带你可能就已经恍然大悟了。
是的,这是一所艾滋病患儿的学校。
学校始建于2004年,建校前曾是传染病医院的一个病区,而学校里的孩子,也都和曾经的病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郭小平是传染病医院的院长,这群患有艾滋病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都在这个医院治病。二十世纪初,人们对于艾滋病的了解还不算深入,也没什么特效药和治疗方法。
郭小平的感染医院里,时不时就会有人去世,有几个孩子的父母就是在这走的。这些孩子大多举目无亲,只待在病区,由医护人员照顾,也没人来管。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到了上学的年龄,总这么下去也不是个办法。
思前想后,郭小平就为他们创办了爱心小课堂。起初的老师都是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他们和孩子们熟络,孩子少也听话,主要是对孩子没那么恐惧。讲的内容也都很简单,就是些基础算数和语文,这里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是私塾。
就这么教着教着,渐渐的孩子多了,小课堂也装不下了。于是,郭小平就跟医院申请,把感染医院改成个艾滋病患儿学校。
忙前忙后东跑西颠,多方筹措不知费了多少周折,终于是把学校开起来了。但是,摆在郭小平面前的却有两个现实的问题。
第一,这些孩子到底能活多久?
第二,老师怎么找?
关于孩子能活多久的事,郭小平心里也没底。虽然他是传染病医院院长,可当时整个医学界对于艾滋病都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只知道这种病是不可治愈的且致死率高。孩子的免疫力又不如大人,时常身体溃烂或者有并发其他症状,能撑多久真的是一个未知数。
虽然痛在心里,但是郭小平却从来没想过打退堂鼓,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不管,那这些孩子就只能自生自灭,于情于理郭小平说服不了自己。所幸,在2005年抗病毒药物出现了一丝新希望,这让郭小平有了一定的信心。
用上新药物的孩子们病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身体也一天天好了起来。身体好了,也就能上课了,但上课得有老师,老师怎么找又成了郭小平学校的一大难题。
那个时候防艾、治艾的宣传工作还没完全开展,加上传播途径的特殊性,大众对于艾滋病的恐慌几乎到了谈“艾”色变的地步,学校不但老师难找,甚至小偷都不愿意来。因此,出现过上述穿隔离服来上课的滑稽现象,也不是完全没来由。
2005-2011年,在“红丝带学校”任课的教师,没有任职时间超过半年的,最多的时候一周就换了三位。“红丝带学校”的艰难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坚持总会有结果,政府看到了“红丝带学校”的现状后,除了主动提供帮助,甚至在2011年,还将红丝带学校正式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行列。
有了正规学校的编制,加上防艾宣传的开展,老师的问题也算是解决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让这些孩子好好学习。
孩子们都挺上进,除了日常课业外不少人还学了钢琴、绘画。平常没事就给郭小平画个画像,或者弹个钢琴,不过这都不能让郭小平真正感到欣慰。
真正让他欣慰的是在今年6月份的高考,红丝带学校终于有了这里的第一批毕业生。16个学生毕业,考上大学的有15人。
他的努力,总算是看到了回报。2015年,郭小平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没那么多经历去同时干两件事,于是就辞掉了医院院长的职务专心打理学校。
他说:“我可能是唯一一个希望自己学校早点关门的校长吧?因为社会上这样的学校越少越好。”
他就是艾滋患儿的郭伯伯,红丝带学校的校长郭小平。
(来源:央视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