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传统热,孩子有幼儿国学班,成人有读经班,甚至有臭名昭著的“女德班”
我本人非常喜欢传统文化,但是我讨厌那些强加的思想。
请输入图片描述
抚顺的女德班被叫停,我实在不理解为什么改革开放都这么久了,还会有这个“女德班”的出现。主张女人就应该在底层的思想是儒学?我很奇怪她是否读过《论语》,是否真正的了解过孔子其人?《女戒》《女德》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所谓的《礼记》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衍生的?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虽然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产生的,但是它在不同的情况下读来会有不同的理解。
请输入图片描述
就拿《女戒》来说:女戒开篇云:“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男非眷属,莫与通名。女非善淑,莫与相亲。立身端正,方可为人。”在当时可以理解为规范女子的行为,比如要爱干净,要将贞洁,走不要左看右看,坐要有坐相,古时候女子的裙子长,所以走路的时候裙子不能看到摆动,不要大笑,生气也不要大声的说话。男女要分开,不要再一起。古时候分内外院子,女人只能在内院,不能去外面。
那现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因为家太小,所以才得造成女人和男人得在一起?因为男人没用不能让女人有内院可待?因为父辈没用所以必须让孩子上小学,上小学是男女一起的,不管是男是女,小盆友第一次到班上开口第一句是“我的名字叫XXX”那是不是学校教育失败导致小盆友在操场摸爬滚打?嬉戏打闹?
班昭本身就是才女,是否她已经违反了“女子无才便是德?”如果是,假设她无才,那是不是就没有了《汉书》
其实如果我们从政治的角度看待《女戒》它的诞生是在汉朝,它在汉朝之所以如此被推崇其实是因为政治原因,自从董仲舒的“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就被赋予了政治目的多过学术目的。而从儒家被推崇,但是董仲舒并没有得到重用来看,汉武帝需要的只是儒家的理论,因为这个理论有利于汉武帝的统治。从而衍生的《礼记》那应该也属于有利政治的产物。而班昭写的《女戒》实际上是写给她班家的女儿的。她本人就是史学家,也是位文学家,还是位政治家。她知道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女人如何做才是最正确的。那如果换成现代的社会条件我想她不会写出卑微篇。
那是不是《女戒》可以换一个方式理解?比如“凡为女子,须学女工。纫麻缉苎,粗细不同。车机纺织,切勿匆匆。”她说的字面意思是:是一个女子就需要学习女红,麻,丝等材料都是不一样的,别糊弄了事,”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个女子需要知道每一个事物的不同,不要一概而论,仔细观察,认真做事才是王道?古时候女红可以卖钱,那现在一个女子认真做事也可以谋生。
女戒说:“凡为女子,习以为常。五更鸡唱,起着衣裳。盥漱已了,随意梳妆。拣柴烧火,早下厨房”。从字面来看是让女人早起,做饭。但是现在看一看,其实在古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歇”是如此正常,女人早起做饭也是正常的,因为不做饭一家人都没吃的。
但是现在呢?妈妈会告诉自己孩子,“早睡早起身体好。”“吃家里的饭总比吃外面的饭干净”妈妈说的是她的生活态度,同样的班昭说的也是她在汉朝的生活态度,我觉得这个不需要诟病,但是也不是让现代人按照汉朝的生活态度吧!汉朝还吃煮的东西呢。没有油,没有辣椒,没有其他调料。现在叫我们遵守古人生活方式的人咋不吃纯水煮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好像妈妈会对自己的女儿说“你不会做饭以后咋过日子啊!”汉朝的时候女人是不能赚钱的,如果班昭在现代,估计班昭会对女儿说,“早点起床去赚钱。多赚点钱!要把赚钱当做习以为常。”
为什么一定要解读为女人就要生活在最底层?为什么不看看《女戒》里好的做人处事方式?《女戒》里哪里告诉别人不能做女强人就要割掉子宫乳房?看看人家好的好么?它告诉女儿们,出门要注重仪态,对长辈亲属说话有有礼有节。要孝顺父母。丈夫做不好的事情要劝解
类似的劝解在《颜氏家训》里也有:“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说的是尧、舜的言传身教比不上他们妻子的训导与规劝。是不是就是告诉男人们听老婆的话!哪里告诉别人女人是卑微的了?
请输入图片描述
在封建社会从社会统治者的角度来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更有利于他们的统治所以被酸腐们解释为,女子别有文化的好,但是孔子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是从明朝才开始的,明陈继儒(眉公)之语:“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陈眉公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所以从这点来看,他认为女人通文识字以后就会有其他的心思,他控制不住,所以还是别认识字的好。孔子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但是真正读过《论语》的人知道,《论语》是孔子和弟子们侃大山的话,需要结合当时的环境来理解。孔子说过“‘丧欲速贫,死欲速朽’。”那是不是从字面来说孔子是不是说“丢了官就赶紧穷,死了赶紧烂”但是实际是: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也就是孔子看不惯桓魋,因为桓魋那家伙自己给自己凿制石头棺材,花了三年时间都没完成。咱们老师就说:‘要是像这么费劲,死了还不如赶紧就烂掉呢。’‘死了就要赶紧烂’,是针对桓魋说的。
所以求求各位传统文化宗师们!别用你们的思想来解读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思想是在特定情况下诞生的,也会随着社会而变更。就好像有人说“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文化所赋予我们的概念是不同的,不同的心境下读经典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求求各位“传统文化国学大师”们,别教我们学传统文化。别把你们曲解的思想强加到我们的头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