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间看了一首诗,这首诗我们都学习过,是初中语文课上学习的。今天再读的时候觉得诗人是一个十分有心的人,这首诗就是我们很熟悉的《赤壁》,而作者就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牧。 回想一下,当时我们学习的情景,以背诵为主,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诗的字面意思有个大概的了解。关于诗中包含的其他什么内容就不知道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4503/21643cfede513ffc.jpeg)
今天当我们再读这首诗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因为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生活阅历。每一个人的阅历都不同,而这种不同的阅历会让你形成对诗歌不同的理解。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简单的四句包含着很多信息,撒开别的不谈,我们就来看看杜牧,这首诗让我们觉得杜牧是一个很有心的人。
折戟,就是折断的兵器,戟是古代用于作战的一种兵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有一天杜牧在散步,走在赤壁附近的一块沙滩上,看到了或者踩到了这个折断了的戟,拿起来一看,没有销蚀。自己拿起来一看,虽然锈迹斑斑,但是还算完好。就将它仔细磨洗,进行打磨,尽可能回复到原来的模样。经过仔细研究认证,确定这戟是前代的,是赤壁之战留下来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4503/491b6d8824b79264.jpg)
这里我们可以窥见杜牧有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那就是他有积极探索的精神。因为认前朝就是确认这是前面哪个朝代,而且已经更进一步明确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留下来的。杜牧生活在唐朝,生于803年,距离发生赤壁之战近600年。所以这只折断的戟对于杜牧来说已经算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文物了,因此“认前朝”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首先作者必须要有种意识,或者有探究的好奇心,觉得这不是一般的东西,认定这只折断的戟一定有精彩的故事,这是他探究的必要。如果杜牧没有这种意识,或者没有这种探究的好奇心,或者连看都不看,或者是拿起来一看,全是锈,随手一扔,那就没有这首经典的诗歌了。他没有这样做,恰恰证明杜牧是一个有着好奇、积极探索精神和敏锐历史嗅觉的人,他看到这只折断的戟就已经嗅到了里面肯定包含精彩的故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20034503/166fb9884568bf15.jpg)
“认前朝”的另一个条件是具备专业的鉴定能力,能够识别,能够认证,对各朝代的兵器熟悉,特别是对三国时期的兵器熟悉。这也许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可能是杜牧自己一个人完成的,也可能是他自己大概知道,但不敢确认,最后找朋友或者专业师傅给确认一下来证实他自己的猜测,也许他已完成了磨洗的工作,而鉴定工作由别人完成。不管怎么样,600年前的东西,不可能拿起来就知道是那个时期。
最后这首诗也给我们传递了他本人对三国历史的态度,周瑜取胜的关键在于东风,没有东风就没有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杜牧认为赤壁之战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