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零5秒的短片,没有声音没有台词,只有一个老爷爷,一个越垒越高的房子,越漫越高的海水,和越来越多被淹没的“老物件”。暖色调的画面,看着却很伤感。
记忆中最美的画面每一个人的记忆,都是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被越记越深,大多却是慢慢遗忘。可正是因为记忆是属于一个人独有的财富,所以才有怀念、恋旧、记忆这一说。而这“记忆”,就是人存在一生的“证明”,或者说是“痕迹”。
短片中的老爷爷独自一人,生活在快被海水淹没的小屋里。海水越涨越高,无奈只能在房间的顶层继续加盖小屋。即使周围的人都已经离开了这片似乎“不适宜”生活的土地,去到更好的地方生活、发展,他也依然坚守在这里,坐在夕阳下,吸着他的老烟斗,怀念着他的过往。
看着那般情景,突然就有点泪目,我也突然明白,老人们不愿意离开自己生活的土地、居住的老房子的原因:因为那里有他生活一生的印记,从呱呱坠地到踉跄行走,到年少时期的青涩成长,到结婚生子时的甜蜜幸福,再到逐渐老去时的落寞,老房子承载了太多,他们宁愿修修补补,也不愿离开自己的老屋。
当我们记忆的屋子越建越高,被淹没、遗忘的回忆就越来越多,回头追望去,只剩下一扇一扇小小的记忆窗格,回不去的,是永恒的岁月的流逝。记忆像河水一样漫过,我们只能偶尔潜水去寻找。
就像影片中的老爷爷,穿着潜水服去被淹没的老屋底层,寻找自己丢失的老物件,一层一层打开老屋的天窗潜下去,直至到最下层,每一层,都是他平凡而又美丽的一生中独一无二的印记。
老人们都不愿意离开自己老房子,即使它们随着岁月风霜的侵袭,已经变的破败不堪,没有了旧时美好,他们还是不愿离开。
母亲就不曾一次跟我们提过,等她老了干不动了,就把老屋收拾一下,只要一间房子就行,她回老家去住,一个人悠悠闲闲的,也不用谁管。以前听到这样的话,我们总是嗤之以鼻,想着母亲不相信我们会管她,所以故意说反话,现在我有点理解她想回去的心情了。
十多年前,我们一家被迫离开老家,自此,母亲一直在北京打工。这十多年,我能感受到母亲对于老家的怀念,村子里有些事情,即使那么遥远,她也比我们清楚。为数不多的次数回来,一回屋,她总是把家里从里到外打扫一遍,即使不会再有人住进去。她也总是从村这头转到村那头,把想见的关系好的邻人都见一遍。
成长的迅速让我们欣喜,老去的无奈让我们哀伤。还好有记“记忆”这种东西,能让我们在无数黯淡的日子里,内心被温暖填充。愿我们都能拥有独特的记忆,过好自己的人生,建造属于自己的房子,老了有人陪伴,此刻耐心陪伴老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