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姐姐写爸爸的文章,打开了我回忆的闸门,忍不住也想写写爸爸。
这应该是我第二次写跟爸爸有关的文字。第一次是在读小学的时候,老师让写”我的XX”,我就写了爸爸。当时爸爸靠给人打石头挣钱,我写了爸爸顶着烈日打石头,汗流浃背,身边石子乱蹦的场景,老师评价我的作文“有真情实感”。从小到大无数次作文,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写爸爸的这一篇,或许因为这是少有的发自内心的文字吧。
现在我也已经当了十几年的妈妈。养儿方知父母恩。现在来写自己的父亲,内心涌动着更加深切的感动与感恩。
爸爸很爱我和姐姐,这一点绝对毋庸置疑,虽然他从来没有表达过爱的字眼。爸爸对我们姊妹俩的爱是典型的中国式的父爱,含蓄无言,却又异常深厚,每每想起来都觉得安心温暖。
记忆最深的有两个场景。一个是我年幼的时候,妈妈当时在离家很远的一所学校当老师。每周一一大早,天还没亮,爸爸背着我,送我跟妈妈走很远的路去搭车。我常常迷迷糊糊,在爸爸背上摇摇晃晃,虽然四周一片漆黑,但伏在爸爸背上却感觉很安稳很踏实。还有就是我读高中的时候,因为是寄宿,每周末放学了才往家赶,冬天的时候常常走到半路天就黑了。每次离家还有很远,爸爸就打着手电筒来接我,那束由远及近的光,和那个熟悉的身影,是爸爸安放在我心里的永远的温暖。
爸爸虽然天资聪颖,但家里实在太穷,兄弟姊妹又多,他排行老二,大哥在外当海军,家里缺乏劳动力,所以早早就辍学了。他告诉我们,那时候是大冬天,他光着脚去上学,走到半路,脚实在冻得不行,就这样放弃上学了。
虽然出身农村,读书少,爸爸外表看起来却温文儒雅,这缘于他爱好众多,兴趣广泛,全靠自学自悟,学会了吹拉弹唱,尤其擅长拉二胡,书法也是一把好手。对自己喜欢的事兴趣浓厚爱钻研,这一点,我跟爸爸一脉相承。
爸爸对我和姐姐的影响,靠的是“不言之教”。我们喜欢什么、学什么,他从来不横加干涉,不说教,不逼迫,永远都是鼓励和支持。我跟姐姐拉二胡经常都是一时兴起,爸爸会很乐意的指点我们,从不硬性规定我们达到什么水准。我跟姐姐爱画画,爸爸就把白纸裁剪成合适的尺寸做成画本,在封面绘上漂亮的水彩图案,我到现在还记得图案的样子。爸爸爱好书法,但他从来不强迫我跟姐姐练习。我们是在那一本本画册,一张张曲谱,一本本书法教材里自然地汲取了养份。记得有一阵子我特别想学做服装,爸爸二话不说,自己动手,给我做了一张超大的裁剪台,而我给爸爸的回报只有两条裤子。这可怜的成果,一点也没让爸爸觉得白辛苦一场,他很喜欢这两条裤子,一直穿到烂了为止。我想,女儿给他做的东西,虽然简陋,他心里也一定乐开了花吧。爸爸对我们姐妹俩爱好的尊重,使得我和姐姐一直都对喜欢的事保持着兴趣,虽然达不到专业的程度,但对美的感受却是刻在骨子里的,也造就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爸爸对我和姐姐称得上是标准的慈父。用妈妈的话讲:你爸呀,对你们姐妹俩,好得太过份啦!姐说爸爸只在她小时候因为犯错打过她一次。而我记忆里爸爸一次也没有打过我,顶多就是瞪我两眼。小学到初中我的成绩都很好,上了高中以后成绩一下落后很多。那个时候喜欢唱歌,喜欢古诗词,喜欢画画,很多心思花在兴趣爱好上,所以读书读不太进去。到了高三,妈妈着急了,忍不住想给我“施压”,但爸爸总是阻止妈妈,说娃娃读书这么辛苦就不要说她了。现在想来真是惭愧啊!
爸爸还很会“玩”。他用蚊帐做成网兜带我们去捕虾。他是公社电影放映员,有时候机器放在家里,他就晚上“偷偷”在自家墙面上给我们放电影看,现在的“投影仪”比起来都弱爆啦!爸爸心灵手巧,看什么会什么,没编过竹篮,自己砍竹削竹,编的篮子像模像样。他会石刻,乡邻们都找他写字刻碑。爸爸还很有担当,就好像没有他解决不了的事情,总是说:没问题!我有办法!交给我来办!爸爸在我们姐妹俩眼里是超人一样的存在。
爸爸没有把我们培养成什么优秀的人才,但我仍然非常非常感激爸爸。他用对孩子们的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作为我们生命的底色,让我们觉得生活再艰难也有美好,也有希望。
他在“父亲”的这个角色上,是满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