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首曲调悠扬的《送别》的词作者是李叔同,中国现代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更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然而比起这些名衔,李叔同更广为人知的名号是“弘一法师”,普度众生的善行,让他成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被誉为僧德昭昭的云水高僧。
李叔同于1880年的10月23日出生在天津官宦世家,原名李文涛,号叔同,从小衣食无忧,天赋聪明并且饱读诗书。
这样一位风华才子是如何成为一代高僧的呢?我们可以从汪兆骞先生的《李叔同传:从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中一窥真相。
在这本力求还原真实的李叔同一生经历的传记中,呈现出李叔同丰富、复杂、和谐统一于一身的人格特质,值得读者细细品读。
【1】
世间之事,缘来缘去都是缘分。
佛家有言:“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法尔如是。”
世间的一切人和一切事,皆是因为有缘而相聚,也会因为缘尽而离散,这本来就是人间常态。
李叔同出生时,父亲李世珍已经68岁高龄,李世珍中过举人和进士,做过吏部主事,后来辞官经商,将津门李家发展为当地首富。
由于李世珍的长子早夭、次子羸弱,66岁的他便纳了17岁的小康之家的女孩王凤玲为侧室,一年多后李叔同出生。
这让李世珍非常开心,然而他毕竟年岁已高,在陪伴李叔同四年之后,便油尽灯枯而去。
因为李世珍一生信奉佛教,因此在他撒手人寰之前,他命人请来大佛寺的净圆高僧,为他吟诵《金刚经》送他西归。
正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金刚经》的吟诵声中,李世珍闭上了眼睛,而跪在门外的李叔同,在一片哭声中接受了佛教的启蒙。
当不满5岁的李叔同流利地背诵出《金刚经》的时候,众人都很惊讶,但却不知道这也为李叔同后来皈依佛门埋下了伏笔。
而且母亲与父亲同样信奉佛教,对李叔同的陪伴和教育中灌输佛家思想,以至于他10岁时就写出“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的诗句来。
其实,人世间的万事万物,没有什么突如其来,都是缘分使然,只是很多人并没有觉察到而已。
缘分到来让我们与人与事结识,而缘分离开让我们与人与事分别,认清这一点,会让我们活得更加洒脱一些,豁达一些。
不必过于纠结,人世间就是这样缘来缘去,无论遭遇什么人什么事,顺其自然就好。
【2】
唯有努力,才能提升自我素养。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过这样一句话:“活着就意味必须要做点什么,请好好努力。”
人活一世,总要有为之努力的目标,不然怎么对得起好不容易来这世界一趟呢?毕竟大部分人还是想要活得轰轰烈烈一些。
虽然大家公认李叔同天资聪慧,但如果没有付出足够多的努力,他怎么可能在那么多的领域里出人头地呢?
除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之外,李叔同对篆刻非常感兴趣,跟随家里的账房先生徐耀廷学习篆刻,那时候他才十来岁。
后来,17岁的李叔同又师从国学名士唐育垕进一步学习篆刻,21岁时便出版了《李庐印谱》,颇具个人精神,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可。
因为时局动乱,刚经历丧母之痛的李叔同选择去日本留学,进入东京美术专门学校专修油画,尤其是他创作的人体画非常出色。
而对戏剧非常钟爱的李叔同,不仅编写了《文野婚姻》这样的成熟剧本,他还组建了“春柳剧社”,排演《茶花女》等著名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李叔同在《茶花女》中饰演了剧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他刚出场就惊艳四座,现场掌声雷动,可谓一鸣惊人。
至于李叔同娴熟的钢琴演奏、音乐创作等技能,更是他在多年的历练过程中逐渐掌握的,才让他成长为文化界的知名人士。
我们或许没有李叔同这样聪慧好学,但我们可以像他一样努力进取,至少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挣得一席之地。
人生看似漫长,实则非常短暂,想要这一生的时光不被虚度,那就从这一刻开始努力吧。
每个人要相信自己有努力的资格和能力,未来的自己,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
【3】
坚定选择,懂得承担人生责任。
英国诗人托马斯·哈代说:“人生意义的大小,不在乎外界的变迁,而在乎内心的经验。”
每个人都有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只有心甘情愿的选择,才能承担得起属于自己的人生责任。
众所周知,李叔同于1918年的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大慈寺举行了剃度仪式,正式落发为僧,正名演音,法号弘一。
在剃度之前,了悟法师问李叔同:“你能直下承当佛陀的正法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能,师父。”
做出这样重大的人生选择,并不是李叔同的一时兴起,而是他从小的成长环境、长大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虽然李叔同才华横溢,但当时的时局过于动乱,他没有办法实现理想抱负,逐渐心灰意冷而求助于佛法修行。
1916年冬天,第一次去虎跑寺进行20天的断食修行,让李叔同的身心得到很大的滋养,后来更是多次去虎跑寺居住修行。
当然,李叔同想要正式出家的选择,无可避免地被身边的人规劝,但即使是最亲近的爱人,也无法阻挡他做出的选择。
正是因为与佛法有缘,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宣扬佛法的大慈大爱中,终于让身边的人支持了他的选择。
人生之路那么漫长,总要经历一些岔路口,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一样的人生结局。
无论如何选择,都要遵从内心的真实感受,只有发自内心的选择,才会让人一直坚定地朝着选择的那条路走去。
其实,当坚定选择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我们让路,这就是选择的坚实力量所在。
【4】
做事认真,做人才能赢得认可。
有句话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有些人敷衍着度日,却埋怨命运不公,但也有一些人做事勤快又认真,由此积累出做人的资本,最终赢得生前身后之名。
李叔同的弟子丰子恺曾说:“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变而为留学生,再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
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像青衣,起老生像老生,都是‘认真’的缘故。”
的确如此,虽然李叔同这一生的角色众多且悬殊太大,但每一次都能转换自如,离不开他做事认真的人生态度。
无论是年轻时的孜孜以求,还是后来当老师的治学严谨,以至于中年后的出家为僧,李叔同从来不会敷衍自己,反而事事认真对待。
即使不谈出家之前在虎跑寺的断食的认真体验,他在杭州师范教书的七年时间里,引导学生重视音乐和美术科更是兢兢业业。
他不仅在杭州的《教育周报》上发表《歌唱法大略》等文章,更是在教学之余,组织师生们创办手抄石印刊物《白阳》。
李叔同开创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先河,致力于将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有机结合起来,贯彻到教育活动中去,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如果不是他认真地对待每一种身份,必然不会做出如此多的事情,成为影响后世良久的人物。
这世上的所有万事万物,只要认真对待,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也没有拥有不了的东西。
做人的基础就是做事,做事情认真的人,做人必定靠谱,这才是做人做事相辅相成的秘诀吧。
【5】
1942年10月13日,时年62岁的李叔同在诵经声中沉睡过去,一代法师弘一走完了人生旅程。
以“悲欣交集”评价这一生的李叔同,在汪兆骞的笔下是“成为一座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丰碑,也如一曲非凡的乐章,在精神的时空中回荡。”
六十多年的坎坷人生,李叔同的经历可谓丰富多彩,但也让人无限唏嘘,无论想要如何,最终都逃不开死亡的宿命。
或许我们也可以从中感知到,生命何其宝贵,只要不虚度不后悔,便是值得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