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听人说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章,一小时左右就可以搞定,我是羡慕嫉妒恨的。
回想刚开始提笔写字时,不酝酿一个星期,再花四五个小时,我是写不出一篇两千字文章的。那个痛苦的感觉,我至今记忆犹新。虽然经过阅读与练笔,我现在写文比之前轻松了许多,但是,对输出还是有一定程度的畏惧感,每每拖延,让我不胜其烦。
小时候听人说李白喝醉酒后,作诗特溜。再看电视剧里的那些文人墨客,不是站在月亮底下即兴一首,就是三三两两,对山对水的,张口就来。于是,在我的观念里,诗都是有才华的人一气呵成的,压根不用费脑子,玩心思。
直到看到黄庭坚的这两句诗。
“闭门觅句陈无己,
对客挥毫秦少游。”
原来古人作诗,并不是人人都一蹴而就。陈无几作诗就很苦,似乎比我初学写作时都难受。
北宋诗人陈无几喜欢散步。他走着走着,如果忽然来了诗思,就马上一溜烟似的小跑回家。你以为他是要立马挥毫作诗吗?其实不然,他还要躺在床上,厚被蒙身,在被窝里开始搜肠刮肚,苦觅佳句,并且时不时的哼哼几声,呻吟几句。搞得自己大汗淋漓,就如一个长期卧病在床的人,怕家中人打扰他,干脆将家中的鸡鸭、猪犬、老婆、孩子一并赶出家门。
陈师道的这种作诗特点,黄庭坚形象的称之为“闭门觅句陈无己。”
至于秦少游作诗,是可以对客挥毫的。也就是本文开篇说的那种一小时就可以吐出两千字的人。不过听说秦少游的诗构思极为精巧,既然如此,“对客挥毫”,应该就不能按字面意思来理解了吧?
如果说陈无几作诗苦,秦少游作诗畅,那么,北宋诗人杨朴作诗,就可以用“趣”来形容了。
这位杨朴老兄喜欢骑马往返于郑州的园圃之间。每每作诗,必隐藏在乱林草从之中,冥思苦想,搜肠刮肚,一旦有了佳句,便一跃而起。为了作诗,诗人杨朴不知惊吓了多少路人,人家还以为遇到了山林盗贼。
哈哈,看到这几位诗人作诗时的“苦、畅、趣”,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有所释怀了呢?毕竟,写作的人,大家都不容易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