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生活不停,写作不止
童教灵感写作学员聪聪的妈妈,一开始只是给孩子报名灵感写作的课程。后来,在跟随课堂的学习当中,发现越来越停不下来。越写越好。感叹到:像我这么大了,也能写好作文。太感谢曾冠茗老师的灵感写作课程了。小小的年龄里隐藏着巨大的天赋——齐增军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水韵滦河神韵梦里乡,水清草肥马儿壮。蜿蜒水路潜草央,神斧天工造化强。古槐路边一棵古槐,树身红布穿戴,见证沧桑岁月,抚摸千年风采。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和谐碧波湖水映日照,一群马儿草原跑,几只小猪把食找,一只黒雁猪身闹。
寂静的山林------看图作文在一片幽静的山林里,绿色包裹着整个大地,一排排树木高耸地直上云霄,一层层台阶延伸到林子深处,尽头是一座古老而破旧的茅屋,入口处的门板因年久上面爬满了绿草,和煦的阳光温和地照着这里的一切,仿佛在和他们每一个生灵在对话。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为什么几十年无人问津?从前,有一个叫向子的人,住在凤凰村,在家是独生子,村子有个学堂离他家不远,学堂后面的山上有一座寺庙,每天放学后,他都要到寺庙中游玩,他听惯了寺里的钟鼓声和木鱼声,一心想当和尚。转眼,到了结婚娶妻的年龄,就在洞房花烛之夜,他抛下妻子偷偷跑了出来,听说河南有座白马寺,那里有位高僧,他一心向佛,千里迢迢来到白马寺修行,这一住就是35年,当初从扫地、砍柴、抄经、读经,一步步成为一代高僧。转眼快60岁了,想起年迈的父母不知如何,还未尽孝道;半夜之缘的妻子如何,无言面对。他心生惭愧,辞别白马寺决定回乡探亲。
来到村子里,这里已物是人非,几经周折才打听到:他的父亲在寻找他的路上跌伤了腿,他的母亲哭瞎了眼睛,他的妻子一直在两位老人身边伺候并为他们养老送终。然后就走了,谁也不知道她去什么地方了,有的说她去找自己的丈夫了,有的说她去修行了,有的说她投河自尽了,总之,自从两位老人走后,谁也没见过她。向子听后已是老泪纵横,他对不住老人,更对不住妻子。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他面向曾经熟悉的宅子,重重地磕头磕头......他走到一片山林,这里山水蝉鸣,鸟语花香,是一个好去处,他不打算再跋涉,搭建起几间小屋,种了几分薄地,在这里常年打坐修行,有时一打坐就是几天,不吃不喝。后来听附近村人说,只知道这儿有个修行的人,多少年了,有人上过山,茅屋早就没人住了,只是当年打坐的蒲团上面还留着一个坑。那么,向子去哪儿了,谁也不知道啊!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大家来到世上,有没有问过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哲学三问,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大家知道唐僧取经的故事,唐僧每到一个国家就对国王自我介绍说:“贫僧唐三藏,从东土大唐而来,要往西天取经。”唐僧的三句话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让唐僧明白自己的身份--贫僧。
第二个问题让唐僧明白自己的来源,使他不忘本。
第三个问题让唐僧明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正因为他对这三个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执着的信念,使他在取经的路上带领三位徒弟爬山涉水,一路艰险,斩妖除魔,无论妖魔鬼怪如何折磨他,美丽的女王如何打动他,都没有动摇他“要到哪里去”的决心,最终师徒四人在他的带领下取经成功。这是哲学三问的力量。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也要经常进行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谁”不只是说你叫什么名字。知道自己是谁,也就是说要有自知之明,给自己定位。在单位知道我是谁,立足岗位不去越位,在其位而谋其政。在家庭,给自己定位,做好自己作为父亲、母亲、儿女、婆婆、儿媳.....的本分。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我从哪里来?”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就不能忘本,要以孝为先。无路走到哪里走多远,都不能忘记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这个根本不能忘记,忘记了根本就失去了根基,失去了根基就会不稳。能力再大,本事再强也发展不长久。因为根上没有了营养,你不去浇灌不去管理,枝叶(职业)就会枯萎。看似没有道理,因为你忘记了根本,对养育你的父母都不知道孝敬了,你对朋友对事业对他人能是真心的吗?虚伪啊。
“要到哪里去?”一个人在世匆匆几十年的光阴,一定要有一个奋斗目标,你的价值观决定了你的目标方向。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有了直径可走。所以每个人都要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并坚持走下去。我们在做具体的事情中,也要进行三问:“我为什么做它?我如何做它?做它要达到什么目的”?比如说学习灵感作文,我为什么要学习灵感作文?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我怎样学好灵感作文?我学习它要达到什么目标?这样进行三问以后,你的学习方向就会更加明确,你学习的动力才会更加充足。比如说我们要去和客商谈判,也可以三问“我为什么和他谈判?”“我如何和他谈判?”“和他谈判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比如学习一篇课文,也可以三问“我为什么学习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如何才能学好?”“我学习这篇课文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比如我们演讲,进行三问“我为什么演讲?”“我怎样讲好?”“演讲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等等。三问应用于生活的芳方方面面,它能理顺我们的思路,使我们更加明晰自己是干什么。有句话经常在生活中听到“不知道干什么吃的。”这是训人的一句话。他从另一方面说明当事人不明白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曾子每日三省吾身,让我们经常自省自问,让“三问”成为我们的思维模式,贯穿我们的生活习惯,“三问”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