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乡党篇》的第十一章的第三部分,我们先恭诵原文: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我们先学习前一句: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东首”:就是头朝东。“绅”,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夫子患了病,躺在床上,国君来探视他。夫子卧床不能起,因而右侧而卧,头面向东方。就是自己面北,国君面南。又因为卧病不能穿朝服,就把朝服盖在身上。再以束朝服的绅带拖在上面,表示穿着朝服。
春秋末年,鲁国君弱臣强,君臣之义不明,三桓僭越,以至于礼崩乐坏,名分倒置,当时人们都习以为常,而夫子不管他人合不合乎礼,依然以礼事君,心里非常恭敬谨慎,不敢有一丝一毫的轻慢,即使病中都依着礼节,也不敢有一丝差失。所以方骥龄在《论语新诠》里讲:“朝服上拖大带,因卧病不克着衣束带,用此以示朝服,尽礼也。”“尽礼”这个词给我们传神的表达了夫子于小节之处见大礼的操守,让我们看到夫子执礼的背后正是彰显了夫子所说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仁德之心。
看到夫子病中还那么恭敬的对待探病的国君,恪守君臣之礼,想想换成自己,如果生病了,难受的的苦哈哈的,有人来探望,心里只会缘着自己的痛苦,是不会想着用礼节去接待探病的客人,也顾不上去观待他人的感受和心情。但夫子在病中,不因为他生病就不要礼仪了,不守君臣之道了。夫子病中对国君的“尽礼”,也意味着夫子在一切时处对国君都“事君尽礼”,绝不马虎。
我们再学习后一句: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俟”是等待的意思;“驾”指以马驾车。
国君命令召见,夫子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夫子为大夫时,国君有命令召见他,君命不敢怠慢,为了赶时间,夫子马上出发步行去赴君命。依礼大夫有车不可以徒步行走,所以马夫从后面驾车来后,夫子才乘上车。从夫子这一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夫子对“君命召”没有丝毫的怠慢和造作。那么如果换做是我们,领导或者父母呼我们去做事,我们会立马去做吗?
《弟子规》里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叫我们,要马上答应,不能够迟缓。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立刻行动,不能拖延或推辞偷懒,这表现的就是对父母的一种恭敬心。
同理如果领导呼我们,我们拖拖拉拉不立即回复,那其实就是一种傲慢,没有恭敬心。也许有人说:“我没有对领导傲慢,就是如果领导一叫,立马就去,会让领导觉得我好像没事。我拖延一会儿再应承,会让领导感觉我在忙工作,不是闲着。”那么我们想一想,领导呼我们是为什么呢?肯定是领导有事着急啊!再想想夫子,在“君命召”时,也许在吃饭呢,或许在休息呢,或者是在和弟子交谈呢。“君命召”,夫子是“急趋君命,行出,而车驾随之。”他马上急急赶路去赴君命。步行走了,驾车的人才把车赶上来。可见得他对于国君的召唤,心里一定是想国君有什么重要的事,绝不会内心有丝毫的怠慢和非理作意。
也有人会说,领导一呼我就去,会让人认为我谄媚。其实夫子也曾感叹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夫子按照周礼来侍奉国君,别人却讥讽他谄媚。从本章学习的内容,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夫子在侍奉国君时,“虽纤悉委屈,无所不用其诚敬,非独明事君之义,亦以维衰世之风也。”夫子一举一动都是严格要求自己符合周礼,夫子事君尽礼,不是谄媚,而是对当时世风日下,礼崩乐坏,在尽一己之力尽力维护君臣之义,想把礼的形式和内涵都恢复起来,这是对国君、对社稷的无限忠诚啊!
什么是“忠”?朱熹说:“尽己之心谓之忠。”《说文解字》还提到“忠,敬也”,忠是对人对事恭敬而不懈怠。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把心放在中间,不偏不倚就是忠,怎么对自己就怎么对别人。我们通常为自己办事都会很尽心,但为了别人就不那么尽心了。所以我们看到夫子对国君的尽心尽力,不仅仅是给我们显现他尊奉礼节,更是让我们把握住执礼以敬、汇礼归仁。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从“君赐食、君赐腥、君赐生”,到“侍食于君”;从“疾,君视之”;到“君命召”,夫子的这些事君之礼,“诚于中,形于外”,一动一静,一举一动,都用礼来衡断,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了自己对于仁人君子的深刻理解,是真正的躬行君子,值得我们来效学。
那也许有人说:“夫子是圣人,我一个凡夫,怎么学呢?”夫子这些事君之礼由于时代的变迁,很多礼节我们现在也不用了,那么作为后学者的我们,应该怎么学呢?
朱熹《论语集注》引尹氏曰:“甚矣孔门诸子之嗜学也!于圣人之容色言动,无不谨书而备录之,以贻后事。今读其书,即其事,宛然如圣人之在目也。虽然,圣人岂拘拘而为之者哉?盖盛德之至,动容周旋,自中乎礼耳。学者欲潜心于圣人。宜于此求焉。”就是说我们后人要学习圣人的仁德,要从“礼”来学习。
《论语·乡党篇》就是通过夫子的弟子们详细记载夫子的日常生活,来体现了“礼”。“礼”是什么?“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是天地的秩序,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法宝。对于我们来说,礼又是修身立德,调和自己并且能和他人和谐相处的行为规则。礼遍及言行,所以夫子告诉我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对的当止,合理的就应该做。所以夫子又告诉我们克己复礼,让我们通过学习外在的礼,来修正内在的心。
礼的根本是“仁”,“仁”就是处处地方要我们设身处地的待人着想。待人着想,就从“孝”做起,所以《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那我们学习《论语·乡党篇》就是让我们通过观察体会夫子的这些行为,在生活实践中去学习他待人着想的那一颗仁心。
我们也许会觉得,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环境里践行仁道是很不容易的,那么夫子曾经说过:““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德离我们很远吗?我如果想要仁,仁就会来了。夫子自己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他把自己走过的路指给弟子们看,也指给我们这些后学人学习,让我们要历事练心,在事上磨,避免学成口耳之学,变成纸上谈兵。所以我们不要找借口说:“我是凡夫啊,我不行。”其实,只要我们发自内心的、真诚地面对每一个人,我们的一个微笑,一句感恩的话语,一句诚挚的道歉,都可以关怀到他人,照顾到他人。
这一章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与大家一起共勉。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