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乡党篇》的第十一章的第二部分,我们先恭诵原文:
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我们先学习前一句:君赐生,必畜之。
“生”,指活的动物;“畜”,指畜养。国君赐给夫子活的动物,夫子一定会饲养起来,不会马上把它杀掉。
《礼记·玉藻篇》讲:“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shǐ」”。就是说国君没有理由是不能杀牛的,大夫没有理由是不杀羊的,读书人没有理由是不能杀狗和猪的。对活的动物必须要蓄养起来,不能非时宰杀。那什么时候可以杀呢?在祭祀的时候,做为祖先的祭品才可以杀。
《集解》里讲:“畜之者,仁君之惠,无故不敢杀也。”当国君赐给夫子活着的动物时,夫子一定会想到这个赏赐是国君的仁慈,会感念国君的好生之德,也会如国君那样不杀牛。
夫子在年少贫贱时为供养、祭祀、吃用,也曾捕鱼射鸟,但他采用的方式却和常人不同,“钓而不刚,弋不射宿”。他只用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我们可以从夫子在日常生活中任运而生的这些细节感受得到夫子是一位护生戒杀、好生之德的仁者。所以江谦补注对这一段也说:“君赐生必畜之,此即孔子之护生戒杀”。
接下来我们学习后半句: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夫子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要先为国君尝食。
皇《疏》曰:“祭,谓祭食之先也。夫礼,食必先取食,种种出片子置俎zu豆边地,名为祭。祭者,报昔初造此食者也。君子得惠不忘报,故将食而先出报也。当君正祭食之时,而臣先取饭食之,故云先饭。饭,食也。所以然者,示为君先尝食,先知调和之是非者也。”依古礼,国君在吃饭前要先行祭食之礼,取出饮食中的七粒米饭,来祭祀天地鬼神,或者是祖先,来感谢他们的庇佑,才让我们现在有如此好的饮食,这种祭祀用来表示不忘本。一般在国君祭祀时,在旁的侍者要先为国君品尝食物,一是看食物是否可口,二是看食物是否有毒,如果都没有事,才让国君来享用。夫子受国君之邀吃饭,在国君祭食时,夫子就主动以侍者的身份为国君尝食,而不是以客人来自居。
从夫子的“侍食于君”,我们可以感受到夫子处处表现得都是恭敬谦下,处处都尽心尽力地去为国君来着想。试想我们自己,如果和领导、长辈、父母一起用餐的时候,我们可曾进行过“侍食”这个动作呢?
前一段时间,我陪妈妈参加二舅90岁的生日。在宴会上,我们几个晚辈依惯例轮流给二舅和舅妈敬酒祝福之后,就开始动筷吃饭。因为久未谋面,大家边吃边聊,聊的热火朝天,却没有人去和二舅交谈。二舅和舅妈喝过酒后,也没有动筷子,就看着我们年轻人说话。在一边的妈妈就上前照顾二舅和二舅妈,和他们聊天,给他们夹菜,还不时的问他们菜是否可口,忙得自己都没有吃上几口菜。我看见妈妈在照顾二舅和舅妈,本想过去和他们说说话,但和姊妹们聊的开心,也就懒得过去了。回家路上,妈妈就批评我们忘了主次,忘了礼节,只顾自己吃喝,不懂得照顾老人。我当时很惭愧,待尊长着想的那个殷重的心意在我的心里已经形同虚设了。
《大学》里讲 :“诚于中,形于外”。一个人内心保持着诚敬之心,自然外在就显现出端庄合体的言行,夫子不论是在君赐食时显现出的对礼的遵从,还是侍食于君时为国君尝食,表现的对国君的尽心尽力,都是夫子“诚于中,形于外”的表现。对于夫子的这些言传身教,我们后学者要认真去体会,并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去。
和大家一起共勉。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