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喜欢读历史的人来说,这个词语再熟悉不过了,大致也知道土崩瓦解的意思。在词典中的意思是比喻崩溃破败,无法收拾。今天读《资治通鉴》时,再次从管理的角度认识了这个词语的含义。
汉武帝在全国遴选有识之士,为国家效力,为国家管理出谋划策。应召而来的有严安、主父偃和徐乐等人。徐乐在上书汉武帝时说明了国家之患就在于土崩,而不是瓦解。
他解释说:秦朝末年的情况就是土崩,也就是祸起老百姓的怨恨。当时陈涉没有诸侯的尊贵地位 ,也没有分封的国土,自己不是王公大人名门望族的后 代,也没有乡里人对他的称赞,没有孔子、曾子、墨子的贤能,也没有陶朱、猗顿的富有。但是,他从贫穷的民间起兵,挥舞着戟矛,赤臂大喊,天下人闻风响应,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由于百姓贫困国君却不知体恤,下民怨恨而在上位的人却并不了解,世俗已经败坏而国家政治却没有加以整治,这三个原因对于国家来说就是基石。可是秦二世并没与意识到这些,导致天下动乱,继而失去天下。
徐乐举了七国之乱的事例来说明什么是瓦解。吴、楚、齐、赵等七国图谋犯上作乱,他们都自称万乘之君,拥有披甲的将士几十万,他们的威严足以使封国的百姓畏服,他们的财物足以使封国的士大夫和庶民受到奖励。但是他们却不能向西夺取汉朝的土地,而他们自己却在中原被擒,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不是他们的权势比平民百姓轻,不是他们的军事实力比陈涉弱。因为在这时,汉高祖刘邦的恩泽还未衰退,安于乡土乐于时俗的百姓很多,所以诸侯没有得到境外的援助,这就叫做瓦解。所以说国家的忧患不在于瓦解,而在于土崩。
徐乐作为汉武帝的文学侍臣之一,虽然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值得记颂的功绩,但是他的这篇上书足见他善观时势的忧患意识。他深知,政治成败的关键在于民心向背。
历史以真实的眼光为我们见证了多少王朝的土崩与瓦解,成功与灭亡。土崩瓦解一词再次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思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