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古代文化读书
『读史记』他影响深远,却被我们遗忘

『读史记』他影响深远,却被我们遗忘

作者: 东方佳木 | 来源:发表于2016-12-24 18:45 被阅读149次

有一个人,在后世影响深远,却被我们遗忘。

这个人,是世所公认的周王朝奠基者周文王姬昌的祖父。

他叫古公亶父!

他的名字,我们已然很陌生了。

甚而,这个名字本身,也是有疑问的。

后人辩析曰:

“古”是“昔”的意思,

也就是“以前”、“古时候”的意思;

“公”是诸侯或部落首领的一种爵位或尊称;

“亶父”可能才是真正的名字。

也就是说《史记·周本纪》提到的古公亶父,

其实真正的意思是:“我们以前的老大叫亶父”。

然而司马迁把这四个字一古脑都当成名字了。

可见,在太史公的西汉时代,

古公亶父的面貌便已模糊。

——为了行文方便,本文姑且按照司马大人的说法,称他为“古公亶父”吧。

这个人一生有三件事,都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1、避强敌,却为周朝建立了“龙兴之地”

周部落的始祖是鼎鼎大名的后稷,

尧舜时主管农业的官员。

这个职位,后来世代传承,直至夏朝衰落的时候,

当时的周部落首领叫不窋,

被罢去“农业部长”之职,

只好逃往西北与戎狄为伍。

祖传的农耕事业就此中断。

幸而两代之后,不窋的孙子,

公刘继位,想起了祖先们的光荣与梦想,

便又重操农业,部落才逐渐兴盛起来,

然后,可能,公刘的后代们,

渐渐又失去了以农为本的精神,

因为当公刘传承九世,到古公亶父继位的时候,

《史记》曰了这么一句话:“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

既然是“复修”,当然可以推断之前已经不从事农耕了。

同样的话,在之前提到公刘时,

《史记》也曰了一模一样的一句话:

“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

也是“复修”。

这次“复修”农业,周部落又渐渐富裕起来。

然而,富而不强,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相当于三岁孩童抱着金元宝满大街走,

不被抢走,都对不起人类无耻的本性。

何况周部落的邻居都是一些以土匪为祖传手艺的戎狄之间。

周部落有钱了,这些不会种地的穷邻居毫不客气的上门来要了。

古公亶父怎么办呢?

打么?

种地的历来打不过骑马的!

忍了吧!有钱人常常如此,破财消灾。

于是,要钱给钱,要粮食给粮食。

然而,破财常常并不能消灾,

息事也未必能够宁人。

你好欺负,他的胃口便越大。

果然——没过多久,恶邻们又打过来了。

这次更加狮子大开口,

不止要钱,还要土地和人民。

这下周部落的百姓怒了!

老子踏实种地,勤劳致富,招谁惹谁了,

非得强迫我去跟你们这些土匪满山满野遛马喝西北风?

再说了,你一五谷不分的野蛮人,土地要来干什么?会种吗?还是拿来种草喂马用?

老实人发怒也不是好惹的,全部落人纷纷上请愿书,要保家卫国,拼了丫的。

——群情激昂,只待古公亶父一声令下!

一向英明的古公亶父,面对喊打喊杀的子民们,

神情坚定、毅然决然地发表了一番感人肺腑的演讲:

“老百姓拥立一个君主的目的是为了造福百姓。现在戎狄要来打我们,只是为了要抢我们的土地和人民,人民在我的属下,和在戎狄的属下,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我为了要做你们的君主,让你们去拼命、流血、死人,我心不忍哪!”

说完这番话,头也不回的,

麻溜的~~~~~~~~~搬迁了。

从原来的国都豳,只带着一小撮亲信部属迁到了岐山脚下。

——高尚吗?仁义吗?有德吗?

这就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且慢,先别急着鼓掌。很多人并不同意古公亶父这番冠冕堂皇的陈词。

因为司马迁写这段故事,是根据《孟子·梁惠王下》,连行文用语都雷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谁的思想?

孟子的啊!

孟子是借用古公亶父的故事,

来论证自己的思想而已。

所以,谭戒甫教授说,

这是孟子儒家思想包装起来的古公亶父,

不是真实的古公亶父。

我大体是同意这种说法的。

但是我们也没有证据古公亶父没说过这番话,只好假定他真这样说了。

那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我来用小人之心度一下这位君子之腹。

古公亶父发表这番讲话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周部落打不过戎狄!

所有的考量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

打不过硬打有什么后果?

人民死!土地失!甚而古公亶父家族自身也难免灭顶之灾!!

与其这样,还不如不打。

虽然对敌人拱手相让,

人民沦为戎狄,土地丧为异邦,

然而自己家族保全了。

那个年代地广人稀,这里不让我开垦,我可以换个地方;

那个年代迁徒自由,我只要又找到一个地方,又把地种起来,百姓自然就来了。

所以,打不如不打,守不如逃走!

——大约,这才是古公亶父的真正心思。

然而这些话不能说出来的,宣之于口,人民难免有被遗弃被背叛的感觉,

到时候,戎狄还没杀进来,自己可能就被自己的百姓先干掉了,

于是才有了如此这般冠冕堂皇的一番演讲,

不仅为自己的利益考量找到了道德的借口,更让他的百姓们感激涕零,国丧了,人心却没有失。

这是成熟政治家的高明手腕。

——果不其然,古公亶父迁到岐山后,他原先的百姓们,扶老携幼,都跟来了。

甚至很多其他国家的百姓,也被这番表演打动,自动归附了很多人,跟着古公亶父混。

化不利为有利的古公亶父,从此在更加肥美、适用耕种的岐山平原,扎下根来,建造城市,建立制度。

从此岐山成为后来西周王朝的“龙兴之地”。

通过这个事件,古公亶父为周部落建立了牢固的根据地,同时,收获人心,增强了部落在天下的号召力,周部落的兴盛,由此一代强似一代。

所以《史记》才说周朝灭商称王的开端,是由古公亶父开始的。

2、隔代指定接班人,却为商朝培养了掘墓人

古公亶父长子叫太伯,次子叫虞仲,小儿子叫季历。

仨儿子都不错,但季历生了一个儿子很牛逼——后来的周文王姬昌。

《史记》说,姬昌生下来的时候,有圣人的迹像,

因此眼光恶毒的古公亶父公开扬言道:“如果我们会世代大兴盛,应该就在姬昌身上吧!”

一个国家最高领导人,还没有明确接班人的时候,公然对某个子孙表达了如此宏大的期望,

他想干什么,大概用脚趾头都猜得出来。

于是古公亶父的大儿子、二儿子,知道自己父亲其实想通过传位季历,来达到传位姬昌的目的。

为了,不让父亲难做,还是自觉闪人,给弟弟让位吧!

——毕竟,正常情况下,是要先传位大儿子的啊!

太伯、虞仲,相约着偷跑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古公亶父的接班人没有选错,

周部落在姬昌手里,

已然对商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离改朝换代只剩一步了。

当然,季历也因为自己的儿子占了一个大便宜,白捡了一个君位。

所以,有时候不止儿子拼爹,爹也可以拼拼儿子。

后世不也有传言,康熙大帝也是因为喜欢孙子弘历(乾隆),所以才传位给雍正的么?

3、儿子相让,让出了一个吴国

古公亶父的第三件事,是上述事件的副产品。

他的两个儿子潜逃到了当时的南方蛮夷之地,再也不回来了,

跟当地的土著混在一起,建立了一个春秋时期强盛一时的国家——吴国(其中详情,我们读到《史记·吴世家》时再谈)!

古公亶父这一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一生。

逃跑跑出了一个周朝的龙兴之地,亲手奠定周朝兴盛之根基,

爱孙子,却给商朝培养了一个掘墓人;又间接催生了称雄春秋的吴国!

历史常常便是这样,当时看来起并不起眼的事件,

却影响深远。

也因为如此,历史之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更显得神秘莫测、令人回味。

相关文章

  • 『读史记』他影响深远,却被我们遗忘

    有一个人,在后世影响深远,却被我们遗忘。 这个人,是世所公认的周王朝奠基者周文王姬昌的祖父。 他叫古公亶父! 他的...

  • 《史记》之瑕

    曾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史记》所首创...

  • 读《史记》的方法

    今天,我知道了读《史记》的方法。 我们读《史记》,不能光是读故事, 应该在故事的背后领略司马迁的用 心,他是要我们...

  • 星星闪耀&读写美好(第55天)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我们继续前行坚持阅读! 班班有读活动第九期,共读《精灵与圣诞...

  • 怀念 影响深远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是普通的单位职工,母亲是家中最小的女儿,也因此我有三个姨姨三个舅舅,父母工作忙...

  • 深远的影响

    这是他7月7日的作品。那天一早,他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不带书包带宝箱! 他很认真地准备了两叠数字迷你卡...

  • 影响如此深远

    在《504届父母智慧》第三天通过沟通八项体验觉察自己的沟通模式的环节,徐瑞暄老师抽做个案,其中一个家人的...

  • 《韩昇史记百讲》:读《史记》,有方法

    从来都没有读过《史记》,也没有想过去读《史记》。因为,压根不敢读《史记》。 但其实,读《史记》,有方法。 一,要学...

  • |来自野坂老师学员的分享摘录|

    "你所能记住的,往往是对你影响很小的,而那些你选择遗忘不愿记起的,往往才是对你有深远影响的…神奇的绘画心理疗愈就是...

  • 有一种人 到老也不安分

    重温了点《史记》。好像是好多年没有翻过它了。 我喜欢古文,就是深受《史记》的影响。年少时读它,满是热血,现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记』他影响深远,却被我们遗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fr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