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一·四】
蒋用庵有句云:“花以春秋分早晚,天于才命各升沉。”斯言是也。然有才无命,终不能展布经纶。徐英公遣将,必用方面大耳者,曰:“取彼福力,成我功名。”余按:嵩阳、毒地也,代公到而龙远徙。乐阳,苦泉也,房豹临而味变甘。此其明效也。天子知弇山尚书最深,故中州奇荒,移公于秦中;荆州水灾,移公于楚省。公所到处,便能变醨养瘠,元气昭回:古今人若合一辙。然非有至诚惨怛之怀,亦不能上格天心,而下孚民望。公有《荆州述事》诗十首,仁人之言,不愧次山《舂陵行》。今录其八,云:“一色长天接混茫,登高无地问苍苍。突如祸比焚巢惨,蠢尔危于破釜忙。海市应开新聚落,渚宫重见小沧桑。最怜豸绣乌台客,披发何由诉大荒?(原按:鲁侍御赞之,全家陷没。)”
蒋用庵,即蒋和宁(生卒年不详),字用安,用庵,榕庵,榕盦,又有字畊叔,号耦漁。江苏常州府阳湖(今常州市区南部)人。诗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充方略馆武英殿纂修官,改湖广道监察御史,充贵州乡试正考官。壮年辞官即归里不出,以奖掖后辈为任。法式善称其诗“皆能以工炼出之,不作凡响”。
才命,音cái mìnɡ,意思是才能和命运。旧多用于怀才不遇,命运不济。唐·杜甫《别苏徯》诗:“故人有游子,弃掷傍天隅。他日怜才命,居然屈壮图。”唐·韩愈《驽骥》:“喟余独兴叹,才命不同谋。寄诗同心子,为我商声讴。”清·纳兰性德《金缕曲·姜西溟言别赋此赠之》词:“有解忆长安儿女,裘敝入门空太息,信古来才命真相负。”
徐英公,即李勣(jì)(594—669),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唐武德二年(619年),李渊下诏封他为黎阳总管、上柱国,封莱国公。又加授右武候大将军,改封曹国公,并被赐姓李氏,“附宗正属籍”。徐世勣自此改名李世勣。武德九年(626),李世民即位,拜李世勣为并州都督,赐封邑九百户。避讳改名李勣。贞观十一年(637),李勣被改封为英国公,世袭蕲州刺史。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东突厥、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总章二年(669),李勣去世,享年七十六岁。册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后配享高宗庙庭。李勣兼通医学,曾参与编纂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唐本草》,并自撰《脉经》一卷,今已佚。
方面大耳,音fāng miàn dà ěr,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富贵相。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嵩阳,旧县名,今登封市。隋大业元年(605)改纶氏县置,属豫州。治所在今登封市西南颍阳镇颍阳村,因城居嵩山之南故名。唐初属洛州。唐天册万岁二年(696),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改嵩阳县为登封县,阳城县为告成县,后又置武林县。神龙元年(705)复名嵩阳县,二年(706)又改登封县。1994年,撤县设市,省辖,由郑州市代管。
“嵩阳、毒地也,代公到而龙远徙。”未知该典故,望知者赐教。
乐阳,旧县名。北魏普泰元年(531),划长子县一部与寄氏县一部合并,置乐阳县。治所在今山西长子县西二十七里乐阳村(今岳阳村)。属上党郡。北齐,长子、乐阳二县均废县名。新的建置更替及隶属不详。
房豹(生卒年不详),字仲干。北齐齐州(治今济南)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官员。出身于世家大族,17岁被聘为齐州主簿。早年随北齐大将慕容绍宗出征,任开府主簿兼行台郎中。北齐河清年间(562—564),房豹被授谒者仆射,拜为西河太守(治所在今山西汾阳)。为政主张清静无为,任职期间不扰民,扶贫济弱,深得当地百姓好评。后迁博陵(治所在今河北安平)太守、乐陵太守,皆能普行教化,与民休息,百姓因之安居乐业。北齐亡后,房豹回归故里,堆山筑池以为园,躬耕自养。北周曾多次征召,均以老病为由固辞,终老于家。其所居被后人称之为“房家园”,原址在济南城东北。园内杂树森竦,泉石崇邃,誉为历城名胜。明崇祯《历城县志》载“今废。”
“乐阳,苦泉也,房豹临而味变甘。”《北史·列传·卷四十六·房豹》:“(房豹)迁乐陵太守,镇以凝重,哀矜贫弱,豹阶庭简静,圄囹空虚。郡治濒海,水味多咸苦,豹命凿一井,遂得甘泉,遐迩以为政化所致。豹罢归后,井味复咸。齐灭,还乡园自养,频征辞疾。终于家。”但房豹之前担任过西河太守,乐阳县属于上党郡,应该在西河太守管辖之下。
弇山尚书,即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yǎn)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省太仓市)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先后任职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时期历任湖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郧阳抚治,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李攀龙故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艺苑卮言》《觚不觚录》等。按:郧阳抚治,官职,明朝成化十二年十二月(1477年1月)设置,全称“抚治郧阳等处地方兼提督军务”,驻郧阳府郧县(今湖北十堰市郧阳区)。掌管鄂、豫、川、陕毗邻地区的五道八府军民事务,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裁撤。郧阳抚治早期主要负责治理流民,后来兼及治下军民诸事,职同巡抚。大多以都察院宪职出任,加副都御史衔者为正三品,加佥都御史衔者为正四品,少数加其他职衔。郧阳抚治管辖范围东至湖广随州,西至四川广元,北至河南灵宝,南至四川巫山。所含五道、八府、九州、六十五县。五道:上荆南道、下荆南道、关南道、汝南道、商洛道。八府:郧阳府、襄阳府、荆州府、安陆府、南阳府、西安府、汉中府、夔州府。九州:均州、裕州、邓州、商州、金州、归州、荆门州、夷陵州、宁羌州。王世贞于万历二年(1574)三月抵京。九月被任命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督抚郧阳。三年(1575)正月十五日,王世贞到达郧阳。故袁枚称其官秦中、楚省都是可以的。
中州,音zhōng zhōu。中州,又名中土,中原,中国,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意为国之中,华夏之中。是河南的古称,简称豫,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西高东低,分为豫东平原、南阳盆地及豫西、豫北、豫南山地五部分。千里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东麓,山水河岳壮美、绵长相连,是华夏文明主要发源地之一。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多个王朝定都中原河南,十三朝古都中京洛阳,七朝古都东京开封,夏商管郐郑韩六朝故都郑州,殷商古都安阳,商朝故都商丘。由于重要的国之中、天地之中的地理位置,中州,中原地区数千年来历代是群雄争霸、兵家必争之地。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
秦中,音qín zhōnɡ,古地区名称。指陕西省的中部平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期属秦国管辖领地而得名。也称关中。
荆州,今湖北省荆州市,古称江陵、郢都。地处华中地区、湖北中南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是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所在地。荆州之名源于《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内蜿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荆是古代楚国的别称,因楚曾建国于荆山,故古时荆、楚通用。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立荆州刺史部。南北朝时,齐和帝、梁元帝、后梁萧铣皆以荆州为国都。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改置荆州府,改属湖广行省。明洪武九年(1376年),湖广行省改置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荆州府改属河南布政司。二十四年(1391年),荆州府复属湖广布政使司。1994年,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设立荆沙市(地级)。1996年,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
变醨养瘠,音biàn lí yǎng jí,意思是使薄酒变醇,瘠土变得肥沃,比喻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出自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一:“公所到处,便能变醨养瘠,元气昭回:古今人若合一辙。”
元气,音yuán qì,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元,通“原”,“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宋钘、尹文的“心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于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气本体论”。
昭回,音zhāo huí,意思是星辰光耀回转。《诗·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朱熹集传:“昭,光也。回,转也。言其光随天而转也。”本条诗话中“元气昭回”的意思是,经过王世贞的治理,这些地方都实现了政通人和,恢复了勃勃生机。
至诚,音zhì chéng,释义:1、极忠诚;极真诚。《管子·幼官》:“用利至诚,则敌不校。”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夫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天下所以服从无抵冒者,又非独其禁严而治察之所能致也。盖亦以吾至诚恳恻之心,力行而为之倡。”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八回》:“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2、古儒家指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中庸》曰: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朱熹集注:“至诚之道,非至圣不能知;至圣之德,非至诚不能为。”3、极其真挚诚恳的心意。《汉书·刘向传》:“其言多痛切,发於至诚。”《后汉书·窦融传》:“融小心,久不自安,数辞让爵位,因侍中金迁口达至诚。”
惨怛,音cǎn dá,释义为悲痛;忧伤。《庄子·盗跖》:“惨怛之疾,恬愉之安,不监於体。”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汉书·元帝纪》:“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惨怛于心。”
至诚惨怛,意思是极其真诚地为民生疾苦感到悲痛。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引范祖禹评述程颢:“为政视民如子,惨怛教受,出于至诚。建利除害,所必欲得。故先生所至,民赖之入父母,去久而思之不忘。”
格,音gé,在此处的意思为,古书借“格”为“佫”、同“𢓜”。意思是至;到达;来到。《书·舜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益稷》:“祖考来格。”《书·君诰》:“格于皇天。”本条诗话中的“然非有至诚惨怛之怀,亦不能上格天心,而下孚民望。”,意思是如果没有极其真诚的为民生疾苦而感到悲痛的心怀,则不可能上达于天子之心,为君所知,也不可能深孚众望,令庶民信服。
次山,即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浪士、漫郎,唐代诗人、学者。原籍河南(今河南洛阳),后迁鲁山(今河南鲁山县),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十二载(753)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著书自娱,始号琦圩子,继称浪士,亦称漫郎。既客樊上,更称赘叟。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都督兼侍御史、本管经略使,政绩颇丰。大历四年(769),拜左金吾卫将军兼御史中丞。大历七年(772)春正月入朝觐见,不幸遇疾,四月卒于长安。原有著作多部,均佚。现存的集子常见者有明郭勋刻本《唐元次山文集》、明陈继儒鉴定本《唐元次山文集》、淮南黄氏刊本《元次山集》。今人孙望校点有《元次山集》。
《舂陵行》,唐代诗人元结的作品。唐代宗广德元年(763),诗人任道州刺史。次年五月,诗人来到任所。道州旧有四万多户人家,几经兵荒马乱,剩下的还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人民疲困不堪,而官府横征暴敛却有增无已。元结目睹民不聊生的惨状,曾上书为民请命,并在任所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很有政绩。他的《舂陵行》,就反映了当时苦难的现实,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此诗先概括叙述了赋税繁杂,官吏严刑催逼的情况,勾勒出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细致描写具体的催租场景,描述了百姓困苦不堪的处境;后写诗人在催征赋税时的思想活动。全诗反映了当时苦难的现实,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悲惨生活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语言质朴,感情抒发曲折细腻,淋漓尽致,诗人的刚直正义之气溢于言表。《舂陵行》是元结的代表作之一,曾博得杜甫的激赏。杜甫在《同元使君舂陵行》诗中说:“观乎《舂陵》作,欻见俊哲情……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指《舂陵行》及《贼退示官吏》)对秋月,一字偕华星。”按:舂陵,湖北枣阳古地名。舂陵乡即今湖北枣阳市境内吴店镇。公元前45年,改今湖北枣阳南之地为舂陵乡,公元29年,东汉光武帝诏令,提高舂陵乡建制,改舂陵乡为章陵县。隋以枣阳为治所置郡,即以舂陵为名。唐为昌州舂陵郡,天宝改郡名为淮安。
混茫,音hùn máng,亦作“混芒”,释义:1、混沌蒙昧。指上古人类未开化的状态。《庄子·缮性》:“古之人,在混芒之中。”成玄英疏:“其时淳风未散,故处在混沌芒昧之中。”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盖闻灵机冥缅,混芒眇眛。”2、指混沌未分状。唐·李白《大鹏赋》:“当胸臆之掩画,若混茫之未判。”唐·杜甫《滟滪堆》诗:“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宋·朱熹《马上举韩退之话口占》:“昨日风烟接混芒,今朝紫翠插青苍。” 3、指广大无边的境界。明·李东阳《<南行稿>序》:“连山大江,境象开豁,廓然若小宇宙而游混茫者,信天下之大观也。”4、混杂不清;模糊。清·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列国小学不明,声音混茫,各操其方,微孔子之雅言,古韵其亡乎!”
焚巢,音fén cháo,意思是鸟巢被火焚烧。有成语“焚巢荡穴”,比喻彻底摧毁。出处:明·唐顺之《牌》:“各处劲兵前来,焚巢荡穴,不留一人,乃已。”
蠢尔,音chǔn ěr,意思是无知蠢动貌。《诗·小雅·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讎。”朱熹集传:“蠢者,动而无知之貌。”晋·潘岳《关中诗》:“蠢尔戎狄,狡焉思肆。”唐·白居易《除程执恭检校右仆射制》:“朕以恒阳之众,蠢尔无知,驱彼生人,致之死地。”清·贝青乔《捕鳄行》:“尾掉狂风狂,鬐扬毒雾毒。蠢尔鳄兮,雄长裸虫三百六,血人於牙脆如肉。”
破釜,音pò fǔ,释义:1、破锅。宋·苏轼《黠鼠赋》:“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於蜂蠆。”清·鲁一同《小车辚辚》诗:“竹头木屑载零星,呕呀啁哳行不停,破釜堕地灰痕青。”2、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把釜(锅)都打破,船都弄沉,表示决不后退。后比喻决心战斗到底。明·史可法《请出师讨贼疏》:“我即卑宫菲食,尝胆卧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沉舟,尚恐无救于事。”
海市,音hǎi shì,一般指海市蜃楼,是海市蜃楼的别称,又称蜃景,是一种因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其形成与天气形势、气象条件、地理位置、地球物理等有密切联系。海市蜃楼在海上或陆地上均可以看到,其特点是同一地点重复出现和出现的时间一致。
聚落,音jù luò,意思是人类聚居和劳动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又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如中国的《汉书·沟洫志》的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聚落是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汉书·沟洫志》:“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淯水》:“其聚落悉为蛮居,犹名之为黄邮蛮。”唐·薛能《凌云寺》诗:“万烟生聚落,一崦露招提。”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二》:“甲峒者,交趾大聚落。”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又西下,升陟陇壑,共七里,得聚落一坞,曰白水铺。”
渚宫,音zhǔ gong,释义:1、春秋时期楚国宫名。故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左传·文公十年》:“子西沿汉泝江,将入郢。王在渚宫,下,见之。”2、代指江陵。唐·刘禹锡《元和癸巳岁仲秋诏发江陵凯旋之辰卒尔成咏寄荆南严司空》:“蛮水阻朝宗,兵符下渚宫。”
沧桑,音cāng sāng,来自中国成语沧海桑田的缩用。大海变成了种桑树的田地,种桑树的田,变成了大海。比喻自然界变化很大或世事变化多。明·汤显祖《牡丹亭·缮备》:“乍想起琼花当年吹暗香,几点新亭,无限沧桑。”清·唐孙华《偕夏重至国学观古槐》诗:“劫火烧残变陵谷,浮云阅尽经沧桑。”
豸绣,音zhì xiù,释义:1、古时监察、执法官所穿的绣有獬豸图案的官服。明·唐顺之《谢赐银币表》:“褭号出御府之珍,永以为宝;豸绣炫天孙之锦,岂曰无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梦狼》:“翁入,果见甥,蝉冠豸绣,坐堂上,戟幢行列,无人可通。”2、借指监察、执法官。明·沈德符《野获编·礼部一·朝班》:“癸卯,忽有台臣与部属互争先后,时蔡虚台献臣为仪郎,当主议,稍以故事折之,为豸绣交詈聚唾。”明·鹿善继《辩马侍御疏》:“职等最虚心,最服善,苟中职,病褐宽博且拜之,况出豸绣口乎?”
乌台,音wū tái,即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是东汉至元朝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秦汉以御史负责监察事务。御史所居官署称御史府,又称宪台。南朝梁陈、北魏魏齐时,称御史台。隋唐五代宋金元历代沿置。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主官,御史中丞副之,领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中唐之后,御史大夫多缺,御史中丞为实际上的主官。中丞原在殿中办事,为御史之长后仍留台中,因而称其官署为御史台,与谒者台并称。历代沿袭,并有宪台、乌台的别称。唐高宗时曾以宪台为正式名称。
鲁赞之,明代御史,荆州人,其他无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