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我小时候的印象就是,吃饭过日子缺油。
不光吃饭缺油,一切与油有关的作物、果实都缺。
花生瓜子只在过年时有一点儿,伴着砂粒和土。
榛子、松籽、小胡桃、香榧子……基本见不着。现在人们常吃的腰果、大杏仁、夏威夷果更是闻所未闻。
七十年代末的时候,有一年家里的挂历是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印制的。其中的一个月份,是腰果。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腰果的形象,那形象我已能背诵。
多年之后,在东南亚某国,站在一株果实累累的腰果树下,我温情脉脉的和那棵树说,咱特么神交久矣。
吃过一圈才意识到,我对这些富含油脂的果实,其实并不是很喜欢。那份好奇与向往,只是因为小时候见得太少。
但我喜欢油多、油炸的食物。
那年代,油是稀缺资源,老是不够吃。炒的菜普遍寡淡,天天嘴里几乎都能飞出鸟来。
计划供应之外,副食店有时会贴出告示,明日菜籽油有售。
第二天一早,副食店还未及营业,门外便会排起长龙。
这种菜籽油,比当时定量供应的花生油价格要贵,所以也叫高价油。
用高价菜籽油炒菜,浓烟滚滚,好似点燃了烽火台。
前两年,有朋友送我一大桶菜籽油,说是古法榨的。香,就是炒菜时烟多。
我怕做饭时引起邻居报119,转手送人了。
香油更是好东西。
厨子做饭的老话儿,香油点点香,意思香油滴几滴才香。
我对这话很不以为然。
我觉的如果能倒上一摊,更香。
滴几滴,那是特么因为没有。
由于缺油,当时的人们会去肉铺买肥猪肉炼油,贮在罐子里,做菜时㧟上一勺。
有了这勺大油,简单的白菜豆腐会变得香气扑鼻,引人食欲,立马提高了不少身份。
炼完油的渣,洒上些细盐吃,真香啊。
去年,在一个皖南风味的餐馆吃饭,有一道菜是猪油渣烧奶白菜。
我吃了一口问,这是什么。
朋友告诉我,油渣。
我说,能再上一盘吗?
我小时候,家里有一位好友,祖籍江苏。有一年,江苏叔叔探家,回来送了一大瓶猪油。
这瓶猪油的特别之处在于,炼油时搁进了许多小鱼小虾小蟹。
魚虾蟹们都极其小,比火柴头儿大不了多少。但因为有了虾兵蟹卒,这瓶猪油的味道变得极其鲜美。
那一大瓶猪油,基本上都被我一勺一勺㧟着吃光了。
现在的油,种类何其多,可称极大丰富。
但能让我记住并经常忆起的,唯有那只大玻璃瓶子里的鲜美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