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认识了迟子建,又借由她的散文集走进她的生活,走进她出生的地方,漠河北极村。
没想到吧,在北纬35度生活的我,阅读着在北纬53度的她。地理上一个平淡无奇的数字被具象化了。
北纬35度我的生活,是在一个四季分明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广袤的山区给予了森林和河流的地域特征,我就生活在一望无垠的绿色世界里。
这种绿色是如此的习以为常,直到有一年春天去了西藏,当最初对雪山和荒漠的新鲜过了后,就感觉到了没有绿色覆盖的生硬和贫瘠,在回来的路途中,一下飞机进入重庆,那扑面而来的绿色注入干涸有眼帘,竟然有了一种饥渴感被瞬间满足的幸福,像是在沙漠里的人扑向一泓清泉,我的眼睛贪婪地拥抱着这绿意盈盈。
春天固然是百花齐放万物更新,美得娇嫩美得耀眼;夏天也是一片葱笼绿油油,生机勃勃;秋天是上帝在画画时打翻了调色盘,红的黄的金的各种深浅各种色彩铺陈在大山,柒成一片一片的油画;冬天白雪恺恺,玉树琼枝,恍如走进了童话的世界。
我生活的地方虽然没有发达的经济,没有人群的拥挤,却自有其美好,生活在此如果欲望不高,倒也能怡然自得。
她在北纬53度,风景就不同了,漫长的冬季,厚重的雪花,冰冻的河流占据了她的记忆,寒冷的感觉挥之不去,清早在窗户上开满了霜花,是盛开在冬天印在了家里的美景。白桦林里高大挺拔的树杆像苗条美丽的少女,树上一道道黑色的裂口像是无数眼睛在注视着。
秋季的采山是她爱的活动,带上小小的收纳,采都柿和葡萄,采不下了就一个劲儿地吃,吃到微醺的状态,笑咪咪地脚步歪歪斜斜地走回家。
家乡的山山水水,淳朴憨厚的亲人,在漫长的冬夜里,无穷无尽的神奇故事,滋养了她的心灵,让她拥有无穷无尽的写作的源泉。
天气的寒冷和心里的热情,生活的简约和情感的丰富,天高地远的开阔和森林的灵动,生的喜悦和死的悲伤,这一切一切构成了她的底色,她笔下流出的文字也总是带着这样的基调。
她的风格有时候接近萧红,在看她的散文时不时想到《呼兰河传》,但是她自己不太喜欢这种说法,她是她自己,是独特的、自成一体的,鲜活的个体。
走进北极村,走进一个人的故乡,走进一个人的童年,走进一个人的成长,感受着她的触动的时刻,和她一起度过一段光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