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听一直播,妈妈说孩子喜欢跑步,在学校有个同学,和她儿子良性竞争,要么这次他第一,要么下次同学第一,俩人都彼此感谢对方的存在。我听了就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我向来讨厌竞争二字。回想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我看到的都是竞争带来你死我活的厮打,压抑沉重和难过,还有深深的无奈。
场景一,父母俩的竞争,永远都是一副不能被比下去的硬汉感。
场景二,我在学校和同学们之间的竞争,永远一副不能被淘汰的危机感。
场景三,父母和生意场上的合作伙伴,还有和厂里的各个派别,形形色色的各路人马,怎么迂回,怎么胜出的各种讨论。
回想起来,就觉得疲惫不堪。我也理解了为何妈妈不愿我回老家,不要我和老家人接触的原因。前阵子我每每想到二姨家就觉得亲切,特别想和老家的姨妈们接触,只是由于妈妈的封杀,我无法连接。现在想来,不连接也挺好,因为有可能伤痛会大于收获。
我正羡慕这样的“良性竞争”呢,我听到,这个妈妈的妈妈原来是邓小平身边的翻译。果然,大家庭里的孩子出来,那个格局就是不一样,也就是说,这个小男孩的外婆曾经是邓小平的翻译。
后来,有观众和这个妈妈连接,问关于孩子12岁兴趣爱好不想继续了怎么办,这个妈妈分享自己儿子12岁从围棋要转拍电影的过程中的挣扎,还提及到开家庭会议。听完了之后,我的感觉就是,现在妈妈们不缺乏努力和学习,但缺的是松弛感。最后,主持人也说,放轻松等等。看着观众妈妈的脸,我就感到紧张,不知道她的孩子会不会觉得紧张。现在家庭里不缺努力的爱,缺的是带着松弛感的爱。
愿我们在外努力,在家则可以享受家人之间流动的松弛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