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柳
人这一生,若能儿时父母疼爱、无忧无虑、学有所长;年长时身体和大脑都处于退行性的衰老,儿孙孝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这便是人生难得的“两头甜”,也就是老辈人说的“弹花锤命”两头好!老父亲就是尝得人生“两头甜”的有福人。
父亲今年91岁,已是耄耋之年,然精神矍铄、性情平和、耳聪目明,坚持每天晨练、写日记,生活非常规律,记忆力也很好。
父亲尊贵的童年
父亲出生于1931年,民国20年。祖上耕读传家,家境还算优渥。
我的爷爷,生于清光绪十六年,曾官居晚清从五品布政司理问之职。
布政司的长官叫“布政使”俗称藩台,清制是从二品官。明代朱元璋洪武九年,开始撤销行中书省,陆续设立布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清康熙以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主管一省之行政和财赋之出纳。
布政司下属机构叫布政司理问所,我爷爷就理问之职,相当于现在负责财政出纳的公务员。
民国时期就职于禹县慈幼院财政总务,慈幼院是美国基督教会设立的慈善性学校,当时慈幼院院长是我的姥爷。我的姥爷和爷爷是同事,想当年就是这两位同事指腹为婚,决定了我父母的婚姻大事。
我爷爷有一妻三个姨太太。大奶奶出生书香门第,知书达理,娘家哥哥也是清末举人,也曾为官。大奶奶嫁入我们王府后,只育有一女,无生养男丁。
二奶奶是我的亲奶奶,因家庭贫寒,被她父亲以15亩土地的聘礼送入王府,幸得爷爷疼怜,后生养我的父亲和两个姑姑。
在封建大家庭旧制下,因大奶奶沒生养男丁,父亲自然是要跟着大奶奶成为嫡长子的。享受来自两个大家族所有的恩宠!
我爷爷每次返乡,都会给父亲带回许多美食。我亲奶奶会把果子、牛肉这些好东西锁在柜子里,只给父亲吃。爷爷在家休假时,父亲是享受和爷爷吃一锅饭,睡一张床的待遇。其他的叔叔们,只能羡慕啦!
大奶奶逢年过节回娘家省亲,一定也要带着父亲的,乘一顶轿子,她娘家人也会视如已出地善待父亲。
父亲不到5岁,爷爷便亲自开蒙教育,熟读背诵《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应事杂字》等;7岁后,爷爷请来有名老私塾先生,给家里孩子们授课,父亲聪明好学,一年便学习了《论语》《孟子》《大学》。
8岁进入村里国民小学,就读两年后在坡街读完高小,14岁就读镇上诚证中学,17岁随我爷爷去县城唯一一所高中,联合中学就读。
高中上了两年,便考上了河南医科大学,“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立志救死扶伤。但因土改政策,家里土地被收失去经济支撑而辍学。
父亲16岁那年,正上中学,王府当家主母大奶奶因病去世。王府当时有四房几十口人和几百亩土地,需要有学识有能力,能主持家庭事务的人来做当家主母。
于是1947年阴历二月十七,王府用八抬大轿,迎娶了我的母亲——一位读过私塾,上过女子学校,受过中西文化教育的十五岁妙龄女子。
据父母亲回忆:我们王府与我姥姥家有十几里路程,母亲娘家陪嫁的嫁妆,排头挑嫁妆的挑夫已进王府门,最后一个挑嫁妆的挑夫还没出姥姥家门儿,一路上络绎不绝。
婚礼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排场,不过很快这些财富都化为乌有。
父亲风华正茂时却历经磨难
1947年腊月初八河南禹县解放,48年河南禹县实行土地改革,这意味着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被消灭。家里五百多亩土地和所有的房屋财产全部上缴充公,转眼间我家也成了光荣的无产阶级。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19岁的父母有知识有文化,先后应邀参加工作,投身教育事业,成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
父母亲一直在兢兢业业、传道授业解惑,立志要桃李满天下!
然而天灾人祸接踵而至,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人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到处是流离失所的逃难人。父母亲把家里仅有的粮食留给奶奶和姑姑们,父亲用架子车拉着母亲和孩子去南方逃荒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令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陷入了空前的劫难,而父亲也遭受了异于常人的屈辱和折磨,开始了一段漆暗无光的日子,从“地富反坏右”、“黑五类”到“臭老九”,一顶顶大帽子令人窒息、生不如死!往事不堪回首……
至到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父母亲47岁时终于迎来黎明,平反后又成了光荣的人民教师。父母亲虽经历时代的磨难,却无怨无悔,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了自己执爱的教育事业,直到退休,后又返聘将近十年,他们说正好把失去的那十年又给补上了,挺好!
父亲的幸福晚年
父亲童年所享受的尊贵宠爱,源于祖上的庇佑,当然那个优渥的家庭因为时代也给他带来了灾难,而灾难又为这个家凝聚一股深深的爱,正因为爱和不甘贫穷与落后,激发了每一个家人生生不息向上的力量!
往后数十年,这些爱和力量又成为下一代孩子成长的沃土与传承的延续!
王府现在仍是耕读传承,这个大家庭现在四世同堂,五十四口人。父母亲生养了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姐姐们和大哥虽然没有学历,但是在父母的教育下都是有文化的人,只有我和二哥赶上了恢复高考的春风,在八十、九十年代考上了大学。
现在第三、四代人是我们这个家庭的中流砥柱。有教授、有主任医师、有校长、企业高管、建筑工程师、高级编程师、室内设计师、有在读博士生、清华研究生、美容师等等……众多优秀子孙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拼搏向上。
王府虽然失去了土地,可是王府的子孙后代始终没有停下“耕读”的步伐,视读书学习为快乐。在“保持学习能力”这方面,父亲“男王老师”更是我们终生的老师,虽然年事已高,却持续保持学习能力,从老人机到智能手机iPad,从微信到视频、远程家庭会议,无所不会,记忆力仍然很好,讲历史思路清晰、时间节点丝毫不乱。
父母亲的晚年生活很安逸,大部分时间随大哥大嫂生活在我们老家“王府小院”。哥嫂一日四餐,精心照顾。
父母伉俪情深,琴瑟和鸣。母亲晚年身体孱弱,父亲对母亲的照顾体贴入微,每天都会定时给母亲量血压、吃药,逐一记录并拍照发给做医生的二哥,好让对母亲身体情况有所了解,做好家庭保健。
父母亲在结婚72周年纪念日,曾写诗描述他们的幸福晚年生活:
千般艰辛万般苦,换来幸福比蜜甜。
苍穹见怜宗祖佑,为人处事莫欺天。
四世同堂无限好,儿孙孝顺绕膝前。
先辈积德后辈享,夕阳晚霞乐无边。
三年前母亲病重,父亲担心病情,日日茶饭不思。母亲心中不忍,尽量不在父亲面前表现出不适,强忍疼痛至到临终都没有一丝抱怨、情绪。期间,老父亲每天都会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思所想记录在日记里,倾诉爱妻。
母亲仙逝后,哥哥姐姐怕老父亲孤单,经常带他出去游玩。大姐夫和三姐夫是专职司机,只要天气好,哥嫂、姐姐姐夫都会陪他们出去锻炼游玩。
父亲的孙子们辈,只要是节假日都争取回来陪伴,父亲老时尚了,整天穿的用的都是知名品牌,小孙子一看爷爷 iPad容量小了,就给换高容量的;外孙一看姥爷的手机旧了,赶紧换新手机;父亲的保健品也是在海外的外孙寄回来的。他(她)们都不想委屈了爷爷姥爷,争先恐后尽孝心!原本是我和姐姐哥哥的责任,现在说下岗就下岗……
这一段时间父亲在大姐家住,大姐夫每天变着花样做饭,姐姐姐夫陪着遛弯儿锻炼身体,如果天气好,大外甥就带他们三个人去动物园、植物园玩耍,请他们去吃街头时尚美食或者是吃大餐,又拍照又视频分享家人,把他们仨老哄得开开心心的。逢周末,外孙外孙女们都回家陪姥爷吃饭,四代同堂一派融融!
写在文末:
子孙后代努力进取,走正道行正事,这是养了父亲的心。哥嫂、姐姐姐夫体贴入微照顾,这是养了父亲的身。
左邻右舍都夸我们家祖坟风水好,孩子争气,家庭和睦,家教家风严谨,父亲晚年幸福。
其实,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恩爱、风雨同舟,为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家庭氛围,从小被爱滋养大的孩子更会爱别人;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包容,从来不要求、指责孩子;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终生学习,言传身教影响孩子,鞭策家人共同努力与进步!
玩智能手机的老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