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需要仪式感吗?

作者: 拾光_可乐 | 来源:发表于2018-06-23 15:35 被阅读283次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说生活中我们需要仪式感。文中提到一个例子,说小学生入少先队,学校组织一个仪式,由家长给孩子系红领巾,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幸福。但有一个女孩子面前没有家长,她只能自己给自己系红领巾,所以她流下了委屈的眼泪。

    为什么我看到这里,想到的并不是小女孩的父母家人怎么没有来,并不是责怪他们不重视孩子的仪式,而是学校到底为什么要组织这样一个活动,让一个孩子因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而感到羞辱,而哭泣?

    我小的时候,入少先队是对表现优秀的孩子的奖励,是在老师的教授下,自己亲手系上红领巾,然后在少先队旗的前面站好,行队礼,拍照留念。我想很多孩子都有过这样一张照片,都有过这样的回忆。我还记得我拍照时候的自豪感,我入队了,我是骄傲的。但这和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能不能来参加活动没有关系,这是我个人的荣誉时光,是我在学校取得的优秀成绩,是我自己的事情。

    在我们小的时候,上学放学是自己排队走的,周三下午放假是自己在家看电视,或者下楼在院子里找朋友们跳皮筋的。在我父母小的时候,游戏的项目是漫山遍野的跑,游戏的道具是自己动手做的。我们的父母,以及我们父母的父母,是很少陪着孩子玩耍的,孩子是和孩子一起玩的。但是现在呢?小区院里根本看不到孩子们单独玩耍的身影,一个孩子身边至少跟着一个家长,到处都是父母家长忙着玩手机,孩子被拐跑的新闻。我们现在的孩子,已经没有了自己玩耍的能力,没有了专属自己的世界。现代的家长,投入了太多的时间在孩子身上。陪孩子玩,陪孩子写作业,陪孩子上辅导班,陪孩子旅行,要做的事情不要太多。

    我并不是反对亲子活动,我也喜欢和孩子多多互动,多多了解,增进感情。但是,某些所谓的仪式感,真的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须品吗?我们真的需要吗?

    回到刚才那个案例里,那个女孩的父母可能因为工作忙,没办法来参加活动,也或许我们大胆的设想这孩子是没有父母的孤儿呢,这样的一个仪式,只能让孩子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命运的悲惨。

    而事实上,我小时候并不会因为父母没来给我系红领巾而伤心,因为其他同学的父母也没来。我不会因为我的爸爸骑着二八自行车来接我而羞愧,因为没有哪个同学的家长开着宝马来。我妈妈说过去没有商品房买卖,都是单位福利分房,结婚没人要求买房,新结婚的小两口分到一个一居室的房子都开心的不得了。我们今天需要的婚房,90平两室一厅,130平大三房,这些都是后来兴起标准,因为我们身边的人都有,所以我也该有。有多少姑娘为了别人结婚买了多大的钻戒而暗自下决心,自己也一定要这样的钻戒。看到电视里浪漫的求婚就想我也要这样被求一次。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被消费主义鼓吹,“必须要”的东西越来越多,房子是必须买的,车子是必须有的,每年一次出国旅行是必须要的,身上穿的,平时吃的,孩子的玩具,上的学校,甚至学的特长班,到处都是所谓的“必须”,所谓的“仪式感”。我们追赶着流行,蜜月必须出国旅游,去不了夏威夷,那也得去一趟马尔代夫。孩子一出生就要去游泳,大一点要上早教班,双语幼儿园……但是真的,我们有没有停下来想过,我们需要这些吗?真的不是仅仅在横向攀比吗?真的不是我们的虚荣心在作祟吗?

    最近个人信贷软件特别多,广告打的满天飞。鼓吹的信仰是,想要就买,你值得拥有?你值得拥有的是什么?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吗?买了你就负资产了,贷了你就被套牢了。真的应该这样吗?社会主流的风气好像有点偏了吧?

    真正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亲情的纽带在哪里?真正的夫妻之间的感情应该靠什么来维持?是仪式吗?我觉得不是。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李大钊的女儿说爸爸教育她学要学的踏实,玩要玩的尽兴,她爸爸在工作之余辅导她学习,教她做人的道理,在她做完功课之后,带着她在户外玩了一场游戏,这件事在她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她记忆中的爸爸并不一定是完美的,但是爸爸对她的爱,却完美的表达了,在她成年之后,对父亲的回忆也是甜美的。

    夫妻之间也是一样,钱钟书杨绛夫妇,几十年的婚姻,仍然甜蜜温馨。并不是因为他们每年的结婚纪念日都送对方礼物,也不是每月的第一天丈夫都买一束花回来。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交心。你懂我,我也懂你的水乳交融,相濡以沫。

    父母与子女,夫妻之间,人与人之间,真正重要的,应该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契合。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它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但绝不仅仅是“仪式感”所能完全表达的。除非这“仪式感”只是一个器皿,它里面装的是沟通,理解,真诚相待,否则所有的“仪式感”不过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罢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98cbed0c5df9:仪式感最重要的是当时当地的心境,案例中所述我觉得并无大错,少的只是老师一句安慰,如果这时候老师过来给女孩子带上红领巾,岂不美哉,可能以后女孩儿长大成人,看到自己下一代系红领巾可能会感动落泪。生活中很多事情可能对于大多数人开心美丽,但万事万物没有百分百的完美,承认缺憾,生活才完美。😜请许我抒我见
        拾光_可乐:@6666步 如果其他孩子的家长都来了,这个女孩子的家长没来,就算有老师给带红领巾,心里也会不舒服。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觉得不幸福,只是因为别人有了而我们自己没有。家长都不来的时候也不觉得委屈,都没有大房子住的时候也不觉得需要。我们应该反思的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很多物质条件,是不是真的必须品?现在到处都在倡导的亲子时光,陪伴孩子成长,但有时候却成了一些商家鼓吹大众消费的手段,带孩子去国外旅行是亲子活动,和孩子在楼下观察蚂蚁就不是亲子活动吗?纪念日给老婆送花,出去吃烛光晚餐是爱,给老婆泡一杯红糖姜水就不是爱吗?爱不在仪式,爱在于主观感受。如果不能有一颗去热爱生活,主动感受爱的心,什么样的仪式感又有什么用呢?不是说仪式感就不对,我想在大肆鼓吹仪式感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搞清楚这是不是一种表面的形式,里面是否有真心,有感恩,有幸福?如果真的爱孩子,不如多学一学早教知识,多了解孩子心理,给他们真正需要的。如果真的爱伴侣,也许不经意的一句赞美:老婆你真漂亮!老公做饭的时候,来自背后的一个拥抱。生活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仪式感。
      • 百样:那个系红领巾的小女孩让我想到一个首次办理身份证的初三女生,当时办理身份证的必要条件是父母一方必须有一个到场,而女孩的父母离婚后都去了外地,甚至联系不上,可想而知女孩心里所受到的创伤。
      • 755a255473b9:变了味的仪式感
        拾光_可乐:@龚翠兰 呵呵,是的。被消费主义鼓吹偏了的社会风气。
      • 吻过地平线_8781:现在特别注重仪式感,各种各样的……看来真是需要
        拾光_可乐:@吻过地平线_8781 是的,生活中有时候需要仪式感,但比仪式感更重要的是心灵的交流。花瓶固然需要,没有花瓶就不能更好的欣赏花的美丽,但过分注重花瓶,甚至当花瓶中根本没有花的时候,还要执着于花瓶的摆放位置,就有些舍本逐末了。一对夫妻感情能不能保鲜并不取决于纪念日的礼物,而是能不能互相理解,互相包容,有没有共同语言。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教育,也不在一次两次学校活动的参加与否,而是真正理解孩子,赞赏支持孩子的梦想,包容他的缺点,永远做他坚强的后盾温暖的港湾。

      本文标题:我们真的需要仪式感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zr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