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篇, 流程的输入往往有两项:一是来源于规划;二是来源于客户的订单(需求)。
对于计划而言,规划即产销存(简称PSI,P:product生产;S:sale销售;I:inventory 库存);
从微观上看,计划的调整往往受5M1E(man:人;machine:机;material:料;method:法、environment:环)的影响;
但5M1E的问题,首先要从PSI上找原因:
例如,人员(特指与生产作业直接相关的人员)的规划,要根据年度PSI进行前置策划和部署;
机器(包括制造、检测等),要根据PSI进行投资规划,当然,设备互网及数据采集的推行,设备开机率、OEE等指标,将作为设备投资的参照依据;
物料,要基于PSI、成本、品质等要素,进行基于品类的供方资源(能力)策划;传统的MRP,基于无限制能力,现实场景中,供方交付受订单数量影响,但无限制扩大品类供方数量,显然不是最佳实践;
同时,与生产交付相关的工艺、研发、品质能力,也与PSI相关;应统筹考虑。
PSI不仅仅是制造部门的事情,而是全价值链的事,我们提倡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标准、统一行动;但我们更应统一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基于战略规划,年度分解的PSI规划;
价值链应基于PSI,构建一个平衡的能力;不要出现明显的短板,水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装多大容量的水,由水桶的最短板决定。
前段时间,有个领导聊起,国内一家优秀的企业,其品质部门的几任负责人,个人能力并不见得越来越强,但产品的品质却越来越好,这背后反映的应该是组织能力的提升;
企业的标语里,会有这样的说法: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有完美的团队。
在计划体系的宏观层面,就是要基于PSI规划,致力于构建平衡而完美的团队,一旦出现薄弱环节,就会产生短板;
所以说,要冶中间(计划)的乱,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好PSI规划,以及价值链的能力评估;并强烈建议做好季、月度的评审及短板弥补工作;
在纯按库生产(MTS)模式下,谈计划管理,挑战性略显不足;故暂不在我们的讨论的范围内。
我们基于按单生产(MTO)、按设计生产(ETO)、面向装配生产(ATO)场景下,解析如何减少计划的波动,进而消除对后端包括采购异常的影响(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