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谈情,说说爱
《聊斋》的悍妇与征婚的IT精英:婚恋背后的常识与迷雾

《聊斋》的悍妇与征婚的IT精英:婚恋背后的常识与迷雾

作者: 南下的夏天 | 来源:发表于2019-12-11 12:15 被阅读0次
    《聊斋》的悍妇与征婚的IT精英:婚恋背后的常识与迷雾

    某些现象级的热点事件,或许更应该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讨论。因为在最初的时段,舆论的漩涡总是过于汹涌,足以搅碎大多智识、理性与思辨。

    比如2019年的9月那位IT高级专家敢于在互联网公开征婚之时,可以想象的群嘲便已然是注定的热点盛宴。关乎择偶的话题大概总是如此抓人眼球,更何况以七位数年薪、地域、出身、男女平权作为生猛的佐料。

    热议的背后,其实是身居相亲、相恋直至婚姻中的人群,无论男女,总是需要解决大堆难题。

    如果重温数百年之前的经典,《聊斋》之《马介甫》将姻缘中最极端的矛盾悉数展现于读者眼前。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无疑因为文本、叙事、情节与事例即便穿越光阴,依旧对现世有所启迪。《马介甫》中激起众怒的悍妇尹氏与引发群嘲的征婚男士之间虽然远隔不止一个时代,却具备某种相通的意涵。

    阅读、分析、比对,或许可以回答一个有趣的问题——择偶的历程中,我们应当如何使用一面照妖镜,过滤那些庞杂的干扰信息,直至收获一枚良人。

    引发争议的征婚贴,源自网络

    ■ 01 悍妇杨氏与阿里征婚男士

    至少在已经的9月,阿里征婚男士要比《聊斋·马介甫》中的悍妇尹氏更加为人熟知,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三个月,依旧简要介绍一下这位男士的征婚要件。

    自身及经济层面,这位男士在阿里是P8(通说认为这属于高级专家类别),年薪(含股票)170万,以后还有提升空间。拥有京城户口、房产(有房贷),有高价车辆。身高170,体重65。

    自身家庭层面,这位男士来自乡村,有一位姐姐,父母随姐姐夫妇养老,姐姐夫妇均工作稳定。隐藏含义便是自身家庭没什么负担,婚后无需担心与父母同住。

    关于对方的要求与承诺层面,望女方外表可人,211毕业,月收入1万,最好独生女,最好江浙人士。自己工作很忙,婚后女方对家庭照料会比较多,可以出钱请保姆,可以出资再购置房屋,再购置的房屋可供女方父母居住。渴望有两个孩子。

    然后,这则征婚启事,经由某大V授权发布,引发一场广泛的争论与集体狂欢式的嘲讽。无数人指责这位男士,出身寒微,不尊重女性,身高残缺,也不是特别有钱在都城仅仅只能负担日常开支,一堆短板渴望找个免费保姆……

    如果说这则启事发生在男女婚前,引发现象级的网络辩论。《聊斋·马介甫》中的悍妇尹氏则是活跃在婚后的舞台,用她独有的悍妇技能,取得了“家破人亡”的不俗战绩。

    这位尹氏嫁入家境殷实的书香门第杨家,丈夫名为杨万石,丈夫的弟弟也就是杨家次子名为杨万钟。

    杨家颇有田产,家中自有仆人丫环。尹氏原本可以做一位貌美如花、温柔娴静的夫人,但她性情凶悍,加之杨万石、杨万钟两兄弟为人温和,尹氏平日行事更加凶悍霸道。

    比如苛待杨父,不让杨父吃饱穿暖;比如凌虐妾侍,将妾侍暴打至小产;再比如在一系列冲突中,导致杨万钟死亡,杨父离家出走,又赶走弟媳,百般虐待杨万钟的独子喜儿,喜儿每天都在生死边缘挣扎,至于平素斥责、辱骂、殴打杨万石,更是家常便饭了。

    整个杨家无人敢反抗尹氏。好在杨家兄弟有位挚友,名为马介甫,实为得道狐仙。这位法力高强的朋友,倒也十分仗义,想尽种种办法,让杨万石正确处理家庭关系,不再惧怕尹氏。

    或许狐仙也难断家务事吧,又或者杨万石实在扶不上台面,尹氏酷虐依旧。马介甫只得带走喜儿,免得无辜孩童葬身苦海。

    尹氏的暴行人神共愤,在故事的结尾也遭到报应。简而言之便是,杨家败落,尹氏闹着要改嫁,嫁得一位屠夫,新任丈夫面对尹氏的狂暴毫不退让,以暴制暴彻底驯服了尹氏。

    后来,屠夫亡故,尹氏沦为乞丐。而杨万钟重逢了喜儿和父亲,这时的喜儿已经仕途顺遂,杨家重回昔日荣光。

    如果将阿里征婚男士遭受的嘲讽,与尹氏的恶行相比较,或许会发现一个饶有意趣的结论——尹氏,或许正是无数择偶者所希冀趋近的榜样。

    《聊斋》的悍妇与征婚的IT精英:婚恋背后的常识与迷雾

    ■ 02 被嘲笑的征婚男士与择偶者内心深处的尹氏

    不如先来看看那位征婚男士最被诟病的层面。

    首当其冲的大概是身高与出身,其实这两个领域完全属于个体无能为力的部分,大多数情况下也无法构成坚实的批判与嘲讽的理由。

    正如许多广受欢迎的男性影星与网红并没拥有180以上的身高,正如每天都有无数出身寒微的励志故事,因此征婚男士的身高与出身算不上被群嘲的实锤。

    那么这位男士被集火的靶子到底是什么?大概是在于他对理想中配偶的某些要求,特别在于“自己工作比较忙,希望对方多负担一些家庭义务”,哪怕只是简单梳理征婚启事的评论区,也可以发现这个要求激发了最大规模的指责,比如“凭什么让妻子给你免费当保姆”、“以后购房让岳父岳母住,是为了让人家全家给你做牛做马吧”、“你的年薪你的房子,老婆能得到吗?只索取,不付出”。

    “自己工作比较忙,希望对方多负担一些家庭义务”这一要求,之所以造就群嘲的核心,其实在于这一要求,让众多持反对态度的受众感受到“不自由”。

    持反对态度的受众普遍认为,男方在婚后可以自由地工作、娱乐、社交、追逐上升空间,而女方被迫在家中牺牲时间、事业,进而失去所有独立自主的可能,最后任人宰割,乃至一无所有地被扫地出门。

    “自由”可谓是生而为人最大的渴求、希冀、目标与诱惑。正如在大多数国家的刑法中,徒刑是仅次于死刑的最严重的刑罚,原因即在于徒刑是对人身自由最直接、最完整的剥夺。也正因如此,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接受对人身自由过度禁锢的工作。

    倘若说那些对征婚男士发起批判的受众们,已然认定这位男士在婚后一定会侵犯妻子及妻子家人的自由。那么《马介甫》中的悍妇尹氏,大概算得上达到全面自由的典范与榜样。

    因为尹氏不仅嫁入了财力丰厚的家庭,并且整个家庭全部处于她的恐怖压制之下。从杨父到丈夫再到丈夫的弟弟、弟媳,根本无人具备与其对抗的能力,所有人都唯尹氏“马首是瞻”。

    尹氏在杨家享有了各种权利,但无需承担任何义务,看上去她是完全自由的,既可以享受物质的优越,又不用操心家务、孩子、家庭纷争之类的不愉快选项。

    但这世间哪有不需要付出代价的自由?即便是大开金手指的网络爽文,也断断不敢让主角不经历任何波折磨难,就一飞冲天。诚如穆勒在《论自由》中所作的经典表述,“个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自由”。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也表达过同样内涵的观点,“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中”。

    自由与承担,原本便是一对极易理解的概念。仿佛在求学生涯中,将中学时光用于自由自在的玩乐与放纵,自然不能再指望可以在考场上,可以自由应对一道道考题。

    如果说“自由与承担”这一主题,完全不会超出受过普通教育的受众的理解范畴。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实隐藏在关于征婚男士的舆论漩涡——为什么特别容易理解的主题,会成为受众直接攻击的靶心?到底是基于自身认知的缺失,还是因为被热议裹挟的盲目,又或者内心明晰者故意引发的论战?

    已然淡去的阿里征婚男士热点,实际上是一处绝佳的婚恋知识试炼场地。

    婚恋的攻略并不像牛顿力学定律、串并联电路般有着一份份早已确定标准答案的习题册,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于碎片化时间广泛存在的今日,依托移动互联网学习婚恋技巧与知识,大概是最便捷的途径。

    然而,网络讯息总是泥沙俱下,穿透看似纷繁热烈的阿里征婚男士热点,把握一些关窍,或许有助于从网络资讯中接收更为有效的讯息。

    《聊斋》的悍妇与征婚的IT精英:婚恋背后的常识与迷雾

    ■ 03 看似统一的群嘲与背后的真相

    有一些观点认为,既然绝大多数评论都认为阿里征婚男士十分可笑,十分自以为是,十分不切实际,那么他被骂,就是活该。但真相当真如此?又或者说,在这次舆论狂欢中,真理是不是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中?

    第一,群起的恶意与恶意背后的辨析。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榎本博明写过一本简明易懂的心理学著作《酸葡萄效应》,其中的一些观点或许有助于我们分析为何阿里征婚男士遭遇如此密集与沉重的恶意。

    榎本博明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几个值得注意的论断:

    “诋毁他人心理的诱因在于制造共同敌人”

    “鸡蛋里没骨头,也要硬挑出根骨头来”

    “大家都一样更让人安心”

    “网络世界的匿名性激发攻击行为”

    “社会性受挫会加重攻击行为”

    这些论断用于解释阿里征婚男士热点所呈现的舆论内容,可谓丝丝入扣。

    从白纸黑字的征婚启事中,阿里征婚男士其实已然提出会请保姆(意味着配偶实际上无需承担太多实质家务)、父母跟随姐姐养老(意味着并无婆媳矛盾发生的基础)、会出资再次购房(意味着婚后共同财产的产生),再加上高级专家的职场竞争力、七位数年薪,看似没什么硬伤的征婚条件,当然一定会匹配相应的硬件要求,比如女方月薪1万,211毕业,出生于江浙的城市。

    然而,根据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状况统计报告,网民的现实构成是仅有不到10%网民拥有本科以上学历,超过70%网民月薪不到5000元。

    于是,我们完全可以合理推论如阿里征婚男士这般的条件,绝对算得上优质,而他提出的要求又绝对高于大多数网民的条件。

    也正因如此,当优秀成为一种无法企及的存在,优秀的存在自然会成为共同的敌人被加以攻击,即便这种优秀并不存在什么瑕疵,也会出现鸡蛋里挑骨头的局面。

    就像读书时,班里成绩又好、又漂亮、又受老师喜欢的学生也总会遭到不少同学的集体排挤,乃至哪天忘记清理课桌抽屉,也会被八卦爱好者拿来攻击,毕竟在攻击者的潜意识中,大抵坚持着 “大家都很平庸,凭什么你就一枝独秀呢”?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众嘲讽者拿这位征婚男士的身高与出身做文章。同时指责他犯下莫须有的“剥夺女性自由之罪”。

    或许那些嘲讽者永远不能理解婚姻基于爱情,更是一项需要共同经营的事业,夫妻双方当然可以都打拼事业赚取金钱,那么很大几率会忽略孩子;

    如果双方都投入家庭,那么很大几率无法让物质无虞;

    因此一方多赚一些,另一方少赚一些却兼顾家庭,是一种虽不完美却最符合现实需要的模式。

    也许嘲讽者们认为这位征婚男士应当辞职照顾家庭,他未来的妻子去职场打拼,辛勤赚取七位数年薪,才算是男女平权吧。

    这种攻击又因着网络的匿名属性进一步加剧。关于匿名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联,源自津巴多所作的知名心理实验——

    参加实验者被分为两组,第一组戴着面具,穿着统一的衣服,完全无法识别身份;另一组不戴面具,佩戴写有名字的胸牌。参与实验者被要求参加课堂活动,并对“虚拟的犯错学生”施加惩罚。
    实验结果表明,不具备识别性的组员实施了更多且强度更大的惩罚。

    原因便是匿名是一种保护色,足以释放更大的恶意。社交媒体的相对匿名性天然具有面纱与夜行衣的效果,日常与现实中无法吐露的情绪发泄于陌生人云集的平台,当然是安全的。

    正如前文所言,总有一些受众即便拼尽全力,也无法达到阿里征婚男士的择偶条件。

    仿佛约翰•多拉德、伦纳德•W•杜布等五位知名心理学家在《挫折与攻击》一书中所指出的,受挫心理进一步加剧攻击行为,攻击的强度与受挫成正比,挫折越大,攻击的强度也越大。因此,阿里征婚男士遭遇的“众怒”实在算不上“真理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

    在众多关乎择偶与婚恋“干货”的文章中,自然也会存在引人误入歧途的陷阱。甄别、辨析、不轻信、不盲从,或许是一项必备的修为。

    第二,避开流量为王的“双标”陷阱,远离“平庸之恶”。

    还是引用阿里征婚男士的例子吧,他来自乡村,凭借自身努力收获职场成就与七位数年新。

    几乎任何一位经常浏览网络文章的网民,几乎每周都会刷到几篇“售课”的软文,文章描述“少年贫困,如今月入十万”的励志传说,不少综艺节目同样热衷这类故事。

    如果说这类“逆袭叙事”可以轻易收获流量,为什么真实的征婚男士人生历程,就一定要受到包括多名大V在内的受众集体嘲讽呢?

    原因大抵还是与万能的流量有关。简而言之,当流量需要你,你就是励志少年,你就是感动全场的闪耀之星;当流量不需要你,你当然也可以是七位数年薪不足以维持生活的loser。

    或许这就是网络资讯与指南的迷思与乱象吧!

    宛若指导择偶的众多热门文章,有些会告诉读者:

    男朋友不秒回你的微信就是不爱你;

    男朋友说多喝热水就是对你没有真心;

    男朋友没买对礼物就是对感情不用心;

    男朋友不理解你为什么生气就是不重视感情;

    谈婚论嫁时拿不出高额彩礼,婚前购买的房子不愿意加名字就是没有诚意;

    婚后没有百依百顺就是十足的渣男。

    同时,反其道行之的文章也会成为热门,比如会告诉读者:

    喜欢作的女子实在没必要相处;

    渴望总是收获礼物惊喜的本质就是拜金;

    热衷质问落水救谁的女子情商与道德皆有缺陷;

    要彩礼就是卖女儿婚后一定不幸福;

    要求时时刻刻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就是控制欲爆棚的女魔头。

    两类文章似乎都广受欢迎,经久不衰,甚至有些读者今天被这一种说服,明天又视另一类为婚恋宝典。

    就像网络流行语所言“百因必有果”。各类现象背后,也有成因,这两类文章的霸屏其实是因为在传播中使用了“修辞之术”。

    这里的修辞和小学时就知道的“比喻”、“拟人”并不相同,此处的修辞是指修辞学。

    早在古希腊时代,先哲亚里士多德指出。“修辞学是指一切可能的说服方法”。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表达观点,说服受众的过程中,修辞学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对这种工具加以恰当运用,一个人可以成就最大的善行,反之则会带来最大的伤害”。

    在修辞学的使用中,有两大无法忽视的法宝,一是情感论证引发受众内心共鸣,一是创造值得信赖的足以被受众感知的信息素材。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一位女性读者刚刚和男友发生争执,受到男友的冷遇,需要男友时发现他正在打游戏不接电话,陡然看到那些批判男性,倡导将女性当作公主宠爱的文章,怎会不产生共鸣?

    而文章中日常生活实例的运用,一些指点情感迷津的贴士,更会让受众感到作者足以信赖,对作者的智慧、良善与高尚深信不疑。

    同理可证,一位正在遭遇女友冷战的男性读者,偶然遇到相反内容的文章,也一定会陷入共鸣与信赖。

    除却“修辞学”的运用,“断言”与“重复”也是这类文章的决胜手腕。

    所谓“断言”便是提出一种看似正确的观点,却丝毫不顾及逻辑与证明。

    正如勒庞在他的知名著作《群体心理学》(另一个更为著名的译名是《乌合之众》)中论述的那般:

    “作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点进入人们头脑的最可靠方法之一”

    如果在文章中将这种“断言”不断重复,自然更能在人们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断言”是否存在谬误。

    揭开“修辞学”与“断言”的魔术,一定会看到两类文章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正确。比如百依百顺这个选项,在这飞速狂飙的时代,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皆是拼尽全力、压力缠身,若要说哪一方必须对另一方百依百顺,某一方必须对另一方百般理解万般宽容,实在是难以让人信服的道理。

    但世事或许正是如此魔幻,谬误的观点总是流传甚广,并且渐渐征服受众的头脑。

    大量文章不断提出“男性如果没做到百分百包容、先低头认错、记住每个纪念日、精心挑选每一份礼物、 用尽各种方法让女性再现欢颜,就是百分百渣男”,男性的刻板形象也在这些论述中成形。男性被描绘成“没有同理心、只关心快感、自私、冷漠、劈腿”。

    反其道而行之的热文,则用相反的观点与论文对女性提出要求,描绘出女性的另一幅刻板形象。

    这类文章对于现实生活,大概除了撕裂两性关系,再没其他的益处。

    比如常年接受错误观点的男性,一定会在潜意识中认定女性就是喜欢无理取闹、以个人为中心、关键时刻派不上用场,假如这位男性执掌着职场,那些女性一定会被作为裁员、更新血液、压缩成本的第一颗被牺牲的棋子。

    而常年接受谬误观点的女性,也一定会在内心确信男性不负责任、薄情寡义成性,即便要步入婚姻,也会选择在婚前通过高额彩礼、物质准备等方式,尽可能地保障自己的未来,提前做好布防。

    这种撕裂,无论对于女性职业、男女婚恋、社会发展,还是国家强盛所必须的人口迭代,皆是极为不利。

    致力于研究现代社会政治现实与人类政治行动的女哲汉娜•阿伦特在《一份关于恶的平庸性的报告》中指出:“一个具体的、平常而普通的人,有时会成为最极端的恶行的帮手,这种转变令人震惊”。而沉迷于撕裂式的、偏执的、极端的错误观点,正是成为恶行帮手的第一步。

    值得庆幸的是,这世间总有一剂良药足以对抗那些泥沼般的观点,这种良药有一个无人不知的名字——“常识”。

    第三,与其参与网络群嘲与键盘盛宴,不如多学一些常识。

    常识其实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应当具备、应当学习的知识,这种知识并不一定就是求职、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但如果不具备,恐怕时常会行差踏错;

    二是在储备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解析事件,找出解决方法。

    应当学习的知识十分易于理解,比如小学就已经学习的不要喝生水、不要吃脏东西之类的健康常识。当然,随着毕业、成长、进入现实社会,应当具备的常识会越来越多。

    还是回到我们一直探讨的IT精英男士征婚贴吧,其中有一种看似十分傲气的观点,“他七位数年薪和我有什么关系,他的房子和我有什么关系”,如果认同这种的观点,其实就相当于认可“他的钱不会直接给我,还有那么多要求,一点都没有等价交换”。

    这种认可的根源便是 “毫无《婚姻法》常识”,法律最重要的功能便是针对现实生活中举足轻重的领域,作出指引与规范。与个体关联颇深的婚恋家庭领域,早在50年代便有了《婚姻法》,缺乏关于这部法律的常识,绝对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比如《婚姻法》的规定十分清楚,婚后夫妻任何一方取得的财产皆是夫妻共同财产;一方婚前买房,婚后只要有共同偿还房贷,那么也可以依法分得房子增值的收益;假如婚后买房,除非完全以一方的婚前财产购房,否则也是夫妻共同财产。根据法律规定,以上各种情况,完全无需考虑夫妻二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职业差别,仅仅只要依据法条即可。

    有趣的问题再度出现了,提出这种明显误导性观点“他七位数年薪和我有什么关系,他的房子和我有什么关系”之人,大抵是通晓《婚姻法》的,所以只是说出“有什么关系”这种看似豪迈之语,而不是斩钉截铁地指出婚后一方收入就是个人财产。

    但是提出这种观点又会让那些不熟悉《婚姻法》的受众切实感知征婚男士的虚伪。于是便可以满足内心的隐秘欲望——也许达不到征婚男士的标准,那么不如引发更多的怨恨。

    这种思维模式便是常识的另一个层面了,其实只需观察一下某些爆文的核心,就会明白思维如何运用于感染受众。

    比如一些爆文不断声称,“女性不用付出什么,只需赚够自己的零用钱,其他都是男人应该付出”。这种声称无疑抓住了人心的弱点之一,即是好逸恶劳,毕竟所有人都希望自己付出最小的成本,但获取最多的收益,比如日日被人宠在手心。

    这种声称还会再加上一个看似颠扑不破的理由,“女性为家庭孕育,受苦良多,一切都是应得”。

    当然,无人会否认孕育生命的辛劳与贡献,但如果只是为了获取收益而以生育的权利作为筹码,又或者因为生育而放弃自身的精进。大约只是把孩子作为一种商品进行诞育,不仅仅是对自身尊严的折辱,更是对新生命本身的不负责任。毕竟,没有哪位女性可以肯定地说,今日男子可以为妻子的生育买单,明日就不会为其他女子的生育展开一场离婚之诉。

    所以,那些鼓吹女性应当心安理得放弃精进自身,享受一切应得之物的言论,在收割流量之余,是何等包藏恶念。

    所以关于思维方式的常识很简单——抓住人心的弱点,再饰以蜜糖、鲜花盛开的前路,自然可以收获一众追随。

    好吧!最后再总结一下征婚男士贴与花式嘲讽贴背后的桩桩件件。

    这篇征婚贴,其实各类条件颇丰——未见婚前财产协议表述,高薪、已有房产的增值与还贷(因男方收入颇高,自不会需要妻子收入还贷)、婚后再购买的房产皆会纳入共同财产范围,婚后的家务有保姆包办、无需和公婆同住。对妻子的要求包括来自城市(江浙最佳)、优质学历、过万月薪(学历和月薪其实是对受教育程度、职场素养设立一个标尺)。

    而嘲讽贴呢,先是施展双标魔法,把年薪百万直接称作不算高、刚够生存(或许发贴人早就月入七位数,很有闲情逸致开启嘲讽模式);

    再秀一波出身、地域、身高等等(太多事实已经证明,用天生的条件去评判他人,不过是狭隘的优越);

    接着指责征婚男士企图将女性作为佣人(或许发贴人看不到征婚启事中关于聘请保姆的内容,也无法理解婚后双方需要承担的角色,也许发贴人认为必须男方辞职,女方去职场辛勤打拼,年薪上升到七位数,才算得上男女平权);

    而后故意无视《婚姻法》收割受众赞同;

    最后再宣扬江浙本地女子家境都特别富有,宁可嫁给本地年入20万门当户对的小伙子,也绝不考虑这位IT征婚精英(但发帖人或许不知道根据统计数字,江浙地区2018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6万,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8万余元。又是谁告诉发帖人江浙一定遍地富豪,全无平民,又是谁告诉发帖人年入20万的小伙子一定会请保姆,婚后一定不会和公婆同住,并且不用做任何家务)。

    那些将嘲讽与指责运用至极致的发帖人当真不知道自身言论的荒谬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他们发出种种声音,或是因为自己内心的酸楚,或是为了纯粹收割流量,或是为了迎合达不到征婚帖条件的众人。

    但最可怜的永远是全盘认可以上嘲讽与指责的受众们,他们获取了虚伪的幻象与安慰,混杂在嘲讽与批评的声浪中,生出愉悦的神情。

    他们或许永远不会知道,被他们所嘲讽的阿里征婚男士或许早已觅得佳偶。这对夫妇不用担心房贷、孩子的教育费用,无需处理婆媳关系、各类家务琐事,拥有充足的金钱购物、育儿、享受较高品质的生活。这对夫妇又有什么理由不比别人快乐呢?


    文|南下的夏天

    图|除特别标注,均源自摄图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聊斋》的悍妇与征婚的IT精英:婚恋背后的常识与迷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eeo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