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正确的读书姿态

正确的读书姿态

作者: 解百城 | 来源:发表于2022-12-22 21:57 被阅读0次

    中国古代有句话说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自古以来,读书多的人,都是受尊重的、受仰慕的。读书人也以读书自居,大多不屑以平民百姓为伍。

    正如《儒林外史》中胡屠户教训考上秀才的范进:“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坏了学校规矩。”

    胡屠户认为自己有钱,自然比平头百姓高一等,还可以跟秀才女婿平起平坐。到范进中举后,屠户在女婿面前也只能卑躬屈膝了。

    可见,读书的高人一等,是古已有之的思想传承。

    到现代化社会,读书是必要的,人人都应接受基础教育,但未必人人都喜欢读书,都能读很多书。除搞研究、做学问的H非读很多书不可。喜欢读书,依然是奢侈的生活方式。这种奢侈也总得有人崇拜,有人点赞,才有意义,自然要认为喜欢读书就高人一等。

    见过不少××总的人,他们虽读书不多,书依然是这类成功人士的高配。在办公室、会客室,一定要摆上一架书,即便自己从来不翻阅,但可以装逼,给自己壮声威,表明自己不止追逐钱财,也在不断追求文化进步。

    这是一个读书的好时代,大多数人在自己有了安稳生活之后,都想读书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各处求推荐书单。不想就有人借此机会出来显摆,当读书教父:“一年读100本书”、“读过200本书后,才知这些书是人生必读”等等。

    一看数据就让人震撼,我一生可能都读不了这么多书吧?每3~4天读一本,《史记》、《红楼梦》这类书怎么读完?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读书训练营,要求一周读一本书,写一篇书评。那段时间为了完成读书任务,白天工作一完成就看书,晚上经常看书到一两点钟,早上五点又爬起来看,生活里除了工作就是看书,比高考时还用功。

    结局是引发肩周炎,孩子的学习没有好好监督,和朋友们也变得疏远了。书评写了几十篇,现在回读,发现所得皆是皮毛,并没有多少深入的思考。

    我读的那些书,能读得很快的,是一些话术书,方法论的书。一些读书训练营为了忽悠学员,也多是推荐读这类书。

    这类书读起来轻松好懂,真正有用的文字不到20%,其余的都是废话。经典著作在几天内看完,那纯属欺骗自己,连作品的皮毛都没摸到一点。

    由于赶时间,那些看过的书,不管是话术、方法论,还是专著,一两年后都忘记得差不多了,当有人谈起读的书,我大脑里就是一片空白,羞于开口。

    喜欢读书,要读有所得,还要有正确的读书姿态。

    一、读书不求多而贵在精,要有选择性的读。话术、方法论的书不需要读得太多。

    话术、方法论类的书籍,虽种类繁多,概括起来也就那几类:学习方法论类,工作管理类,人际交往类,心理提升类。这类书有的就如同高级鸡汤文,教给你几种方法,提供一个结论,有以偏概全之嫌。读的太多,会发现这个说的跟那个说的之间有矛盾,反而让你陷入迷茫,究竟信谁?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那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方法论书,都是作者自身经验之谈,未必适用于你。读这类书也要选取经多数人验证是可读之书才好。各类型书选取2~3本读便可,不管读哪类书我们都应记得“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1、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

     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

    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贪多而不求甚解所养成。

     2、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

     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

    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

    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路一脚,就成了“消耗”。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二、两种读书状态不可取。

    1、忌炫耀自己读书多、有学问,引经据典、断章取义。

    明末清初时的文学家张岱,在他著的《陶渊梦忆》中记载:有一次他到一个读书人家去做客,天黑时他要告辞回家,主人挽留他说:“请宽心再坐会,等看了‘少焉’再走吧,张岱不明白‘少焉’是什么意思,便请主人解释。

    主人说:“我们这儿有位宦官先生,喜欢掉书袋,因为苏东坡的《前赤壁赋》里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句子,于是就把月亮叫做‘少焉’。刚才,我讲的‘少焉’就是指月亮。”

    这位官宦先生,为了显摆自己的学问,竟然断章取义,给月亮取了一个谁也不懂的别称。

    宋马令在《南唐书·彭利用传》中记载:彭利用跟自己的家人、小孩子以及家里的奴仆佣人,说话时一定要引经据典,断章破句。

    想像听他说话,一定很累,还很搞笑。来炫耀学问,凡事引经据典的人也不受欢迎。

    三国时期的张松也是掉书袋的代表人物,他其貌不扬,才华不凡,头脑灵活,见识通达,但说话时往往自得意满,喜欢引经据典,卖弄自己的学问,所以曹操并不待见他,他只好转投毫无势力的刘备。

    2、凡是只认书本上的条条款款,不能灵活变通,即所谓的本本主义,也不可取。

    本本主义就是重理论,轻实践,轻视感性认识,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深搬硬套,拒绝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我有个亲戚的孩子,大学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毕业。他除了读自己的专业书,还读了不少其他书,毕业时通过了司法考试,拿到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法律条文背得比较熟悉,算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

    一次,他小姨故意试探,请他去跟外公外婆住一晚,顺便照看一下老人的起居。他却振振有词地说:“法律程序上说,照顾外公外婆是我妈、小姨和舅舅的事,轮不到我头上来。”

    当时,他那个法律上更专业的舅舅很无语,真是一点没人情味,他替妈妈尽一点孝,也没什么不可。

    照搬本本上的条款,却忘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反而把自己弄成一个冷血无情,思维僵化的人。读书多,不结合生活实践理解其要义,贻害无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确的读书姿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ehb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