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贵的前半生,靠着祖产挥霍了一阵子,神气了一阵子,可后面的人生却是越来越多的苦难。
亲爹因福贵赌输家产而被气死,娘死的时候他在外面被迫“打战”,妻子家珍因受重病再加上两次承受丧子之痛而伤心致死。
女儿凤霞在他外出“打战”的时候因为一场病变成聋哑人,唯一庆幸的是长大后遇到一个疼她爱她的人,两人结婚生子,可又因为生产大出血而死。儿子有庆从出生就没有过过好日子,好不容易养大到十三岁又因献血被抽血致死。
女婿二喜因干搬运活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更苦,出生后就没见过自己的娘,长大到三岁时爹也死了。而苦根自己竟是因为吃豆子撑死的,因为家里穷,平时豆子都是不舍得吃的,而死的时候也只有五岁多。
福贵的这一生,前半生有多风流多荒唐,后半生就有多悲惨多凄凉。送走一个又一个身边的人,后半辈子三次进同一个医院、同一间躺死人的小屋子,他都已经害怕去那家医院了。第三次进到那间屋子,是被人抬着出来的。
福贵的这一生是悲是欢?明明前半生过得奢侈无度,可后半生大部分也都是苦难。
作者余华老师说,如果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就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
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讲述自己的一生时,即使苦难的经历里也是充满幸福和欢乐的。
无论福贵是富贵还是贫穷,妻子家珍始终陪伴在自己身边;女儿凤霞虽然聋哑,可在村子里,她是对自己父母最体贴、最孝顺的女儿;还有儿子有庆和女婿二喜、外孙苦根都是最好的。
这本书里的福贵让余华老师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人的看法。
就像鞋子只有穿在自己的脚上才能真正感受到是否舒服、好看。无论生活得怎样,别人看到的并不全面,而自己感受到的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本书一边看一边写,每一次写都是加深自己的印象,倒不是要背下整本书,只不过在写的时候再一次体会书中人物的情绪,有时候甚至还会不自觉地代入角色。
偶尔也会感叹,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时代,庆幸自己生在如此多元化、现代化的时代。
福贵的一生不管如何都已经过去了,我们的人生还在进行着。人生没有重来,过去的一切都不能再改变,而我们能做的就只有活在当下,只有此刻的每一分每一秒才属于你。
经典书籍就是那么耐人寻味,不论你身处人生的哪个阶段,都适合去读。经典书籍存在着不局限于时代的永恒的文化精华,在任何历史背景下都能解读出新的内涵。
我们身处人生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给予我们的感悟和帮助都是不同的,让我们在阅读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写在最后:
现在的我忽然觉得只有真正去阅读纸质书才算是看完一本书。以前的自己觉得阅读方式也没有多重要,大概这就是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阅读十几本纸质书后给我的最大改变。
如今的自己越来越敬佩文字的力量,为何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字,都会写字。为什么有的人就可以把一些字串联起来能给予人力量或温暖,而我却做不到呢,多去阅读吧,如果想写出好的文章,大量阅读是必不可缺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7603402/b0f98949ea1594b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