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句话叫做:知子莫若母。但在语文课堂上写作文的时候同学们不可能回家再问母亲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在学习这节作文课的时候我先让同学们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自己的两个特点。同学们思考了片刻就开始动笔了,也有几名同学一直不动笔,这些同学被只指名说一说词语的时候也是一脑袋空白,对我说老师:“我真的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描述我自己。”这些同学缺乏对自己的认识,当然提前没有通知预习这也是一方面原因。
在习作课堂,我很少让同学们预习,除了观察日记这类的习作会提前通知预习。这节课同时也是考验学生们对自我的认识。对自己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等的概括。
在学生的潜意识里自己最熟悉的人莫过于自己,但是真的在课堂上提笔写起自我介绍,还有些摸不着头脑。如何让他人通过一篇近四百字的文章来了解自己呢?同学们不禁开始思考。
在思考环节中学生们也会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来介绍自己,但是缺少鲜明的特点,亦或者说能够通过一篇文章让他人能在茫茫人海中来找出自己。这时候我打断了同学们的思考,做起了一个猜谜游戏——根据老师所列条件猜出历史人物。
1、他是一名和尚、武功高强、惩恶扬善、倒拔垂杨柳(花和尚)
2、他是一名行者、景阳冈打虎(雾凇)
3、聪明绝顶、隐居深山、隆中对、出师表(诸葛亮)
经过了三轮游戏,同学们似乎找到了一些思路,对于名人的典故,同学们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些涉猎的,阅读量大的学生都能又快又准的回答出来。这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我所给的提示——有概括性、启发性、鲜明的特点指引。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第二轮游戏——猜一猜是那位同学。
1、运动健将、思维敏捷、乐于助人、重感情(张恩铭)
2、一头长发、沉默少言、沉稳好学、对学习很认真(高梓嫣)
当我举出这两个谜题的时候班级同学们开始了积极的讨论,班级里的同学们都在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或者议论老师说的是哪位同学呢?他们猜不对的时候我就继续说提示词,每每说到第三个提示词的时候同学们就好说出正确的答案。他们对班级同学的了解有些人都超过了自己。这又让我思考改怎么引导同学们认识自己。
我一直认为习作的源泉来自于生活,不仅仅是学习生活,更多的是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在引导和启发下同学们说出了自己是游戏迷、书虫、妈妈的遥控器……等概括类的词语,每一个词语都代表着一个故事。如何将词条背后的故事以习作的形式表达出来就需要同学们下笔了。
两轮游戏的效果非常明显,同学开始思考自己的特点、习惯以及有代表性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在教学中引导同学们创作的时候离开范文、作文书,做到各个心中有,人人笔下无,才能够创作出更优秀的习作。
一节课的时间在游戏和思考中飞快的度过,同学们在这节习作课上学会了概括自己的特点并通过具有代表行的事例来进行介绍自己。这是一节常规习作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但学生的学习氛围特别好,在课下几名同学就已经完成了习作。小学习作的共性问题是学生感觉无从下笔、无话可写,但在生活中发现素材、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寻找事例,这样学生就能够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