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年轶事
我(陈明生)的祖籍广东普宁市南山乡,父亲生活在乡族中一个大房族、大家庭中,曾祖父陈廷弼,又名陈梦岩,是清代贡元(增贡生)举人,很有威望。
祖父陈若珍(生卒年不详)是中国共产党的追随者,1924年任普宁第一任农民协会会长。1927年避难侨居暹罗,曾经营旅馆,后业医。父亲陈君乐1906年生,母亲杨淑琴1905年生,双亲于家乡婚后育第一个儿子。当年父亲因兄弟同胞众多(九男三女),遂望外向发展,故于1929年背井离乡远赴泰国。由于人地生疏,父亲从文无墨、从武乏力,故只能挑担子走街闯巷,以染衣服为生,后转行业医,继承祖父的秘方,以医痔为生。母亲则以简陋低廉的家庭手工辅助生活。
我名陈明生,乳名督,原名陈恩监,于1932年出生,是家中第三个儿子。至1938年期间,又添一个弟弟、一个妹妹;1938年以后又增二弟一妹。母亲一生哺育六男儿女,名副其实,一位伟大的母亲!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父亲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华侨,母亲是一个刻苦勤劳、爱子心切的典型农村妇女。父亲虽身在他国异乡,但胸怀祖国,家规中最基本的一条是子女只能说家乡潮汕话,不准说暹罗话,生怕受侨居国同化。因此,我在泰国的七年生活里,只学会说简单的泰语单词,如从一数至十,并会说“警官(波立)”、“市场(达力)”而已。平日我们到曼谷市区,有需要坐人力车时,父亲一定要找拉车的潮汕人,说钱要给家乡人赚。
家庭背景及我先天记忆力差,我的童年是单调无味的,仅存依稀片段化的记忆。每间隔一段时间,父亲必带子女到曼谷市区拜访祖父,履尽孝道。对于侨居暹罗的亲人,也常登门拜访沟通,询问潮汕家乡的变化,深化对祖国家乡的印象与感情。父亲对祖国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考虑到叶落归根,加之养儿育女压力陡增(至1938年家里已有四兄弟及一妹妹,家庭七口人),父亲由此毅然决定,托送我及二兄陈恩遇二人回祖国家乡(时我6岁,兄9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