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是我大学毕业的第十年,很久没用露面,我的大学女同学小付同鞋,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自拍照,并写道:“剪个短发迎接2018.”我评论道:兰花静长,岁月飘香。小付还是那么逆生长。她回复到表示感谢。
十年之前,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她还是那样的青春青涩,十年之后,已经成为一个孩子母亲的她依然还是逆生长。只是不得不感叹人虽在中年,但是依然容颜不老。
张爱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人到中年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作为一个我最崇拜的女作家,真的很理解人到中年男人的不容易。或许是胡兰成和当时那个中国男权的社会给予了张爱玲很大的伤害。
如今九零后都开始出家,推出佛系的生活观: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
所以作为八零后,最大的都快38岁,最小的也29岁了。所以身处中年的我们该怎么活?或许在2017年,“怂”字就是代表了八零后走入2018年最大的标签。
一、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的男人开车回家,到了楼下还要在车里坐好久?”
有一个回答获得了高分点赞:“很多时候我也不想下车,因为那是一个分界点。在车上一个人静一静,抽根烟,发会呆,这个躯体属于自己。但推开车门,你就是柴米油盐,是父亲、是儿子、是老公,唯独不是你自己。
我们把真实的自己藏在车里;打开车门,哪怕是哭着爬着,也只能把被人寄予厚望的身份扮演下去。”
我很肯定这个回答,但是我会将抽烟,变成看书和写东西,因为在车里,外面的世界在喧闹,我也会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小书房。看完自己打印的文章,然后再沉迷于书籍里。和主人公在书作者的指引下,一起遨游。我很喜欢这样的在车里的感觉。
只是这样车里的时间正在无情被压缩,压缩不仅仅是来自家庭,还有就是来自学校的琐事的干扰。
我在2017年,最大的变化,就是换了一所学校,为了一个所谓的职称,我把自己的兴趣变成了教学。如今回想起来,真的没有必要。
可以说我人生中读到最多的书,对自己人生和社会的反思,就是在那闲暇时间最多的小学。那三年读到的书,几乎是我的前半生的总和还多。
如今换到了中学,周围都是步入中年的女老师。有些禁忌的话题,除了谈论孩子,就是谈论女人的东西,这些对于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尴尬。
如果我在办公室去看书,会让同事觉得我高冷,故作清高,不好好备课和听别的老师讲课,提高自己的讲课水平。
但是说实话,如果我知道自己的现状会是如此的窘迫和压抑,我真的不会为了所谓的初级职称和好面子,而来到中学。
但是人到中年,已经没有了更多激情的选择,只能怂的默默往前走,每到星期天的晚上,我都会心情沉重的看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走过。
因为周一又要上班,不恐惧路途的遥远;不害怕起的太早,不畏惧教学的枯燥;而是痛苦于面对那些05后的孩子,真的,我的善良,成为他们肆无忌惮的把柄。算了,站在阳台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反思人到底得到什么才会快乐。
还是偶尔拿出一根烟,这盒烟抽了一个月了,还有二十多根。给我发的烟,比我抽的还要多。匆匆忙忙吸完之后,我就躺在床上,在失眠的状态中,努力进入梦乡,去睡觉。
所以我教的很累,我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也做不了优秀的老师,更不想做学校的管理者。我只想安安静静的读一些书,写一些文章而已。
如今放学的时间退后,下班之后家长还要问孩子的事情,所以我真正思考写作的时间真的不多。
我怀念在小学教书的时候,四点多就到孩子幼儿园,我可以用一个多小时来读书和写东西。没有人认识我,也没有人打扰我。那时的冬天,我不需要打开车里的暖气。
因为我读起书来,内心都是暖和的。有时候夏天,可能车里很热,但是宁愿不开空调,也要坚持读书,虽然热的读不进去,没有办法才打开空调。因为我很心疼车停止时开空调的伤车的言论。
我的心目中希望用最低的成本来读书。如果烧着油去读书,那我真的很心疼,因为我深信自己在这几年,不会因为读书写作而赚钱。
一学期的时间已经快要结束了,在昨天(12月29日)学校元旦结束之后,我组织好班里的学生, 我深深向孩子们鞠了一躬,我动心的说道:“这是老师我今年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这近一学期以来,我和同学们发生了很多事情,我有时很生气,愤怒以及无奈。
但是我还是很感谢和你们相处这一段时间。我不是最好的班主任,因为整个学校没有男老师愿意做班主任,所以我希望大家放学之后,回头看一看学校,内心给自己说一句:这一年,我辛苦了”!
班级很多孩子,都是单亲家庭,或者父母一方有死亡的,但是他们都还在天真的活着。
这一点是我向他们去学习,余华在《活着》里写过这样一句话:“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不论贫富贵贱,都是在努力的活着。虽然“怂”着,我也要努力的去活着。
二、
我有一个朋友,和我的关系非常铁,互相漫骂,都不带翻脸的。他2017年奔波于西安和深圳,都是孩子和工作惹的累。
他的想法很单纯却又困难,就想把家落在西安,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逃离苏州高压力低收入的生活,虽然苏州没有北上广那么的繁华,但是压力却差距不大。
他的老婆也和我都是高中同学,他时常羡慕我的生活,他和卡卡妈妈是一个村的,我们是吃公家饭,工资只会涨不会低,而且还有固定的寒暑假。
我听到这里,只是笑而不语,不想做太多的争辩,毕竟相对于所谓的稳定,从一进入这个职业,就能看见自己退休那一天的景象。
如此的工作,我内心还会在乎稳定吗?我羡慕于他奔波于外地,可以用自己的双眼,看遍外面真实的世界。这种东西和格局,不是我所看一两本书所能理解的;不是看了手机几篇都市新闻报道所能知道的;不是自己打印几份热点十万+文章,自己摘录几段写一篇文章,就能爆红的。
因为世界那么大,我没有出去看看,我束缚了我的格局,我的视野。
他的爱人,在西安工作,这几年以来,也因为家庭的琐事,经常闹冷战,
原本在县城都买了一套房,可是因为工作的关系,迟迟不能装修和入住,因为还房贷的有点晚,所以在贷款流程中,诚信出了一点问题,所以贷不下来。
眼看西安市的房价蹭蹭往上涨,干着急没有办法,我在之前还借了他的5000块,还没有还。
但是他从来没有开口要过,他了解我,真的还不起。也是刚刚买房和装修过。
如今他还在奋斗在倒腾房和买房的路上,我知道这一路真的很辛苦,而且还要协调家里的矛盾,在所有人的眼里,这一切都是男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
他和我同龄,但是个子没有我高,从远处望去,还以为是一个初中生,但是也是步入中年的十字路口,比我更厉害的是,他的父亲在前年查出癌症的时候,他一声不吭的奔波于两地,可以为了给父亲看病,和媳妇吵得已经到民政局门口。
兄弟二人在父亲看病的问题上,从来不会因为谁出的钱少,而发生争执,就一个目的,给父亲把病看好。
我很佩服他的生活态度,说的少,做得多。从来不会在朋友圈,或者我的面前,炫耀自己所做的事情。
我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我这一两年以来,总是和父亲出于无硝烟的家庭战争中。消耗了父子彼此之间的亲情,而且我从来没有想过为他做些什么。
如今我的朋友,正在办理工作的手续,2018年,他就可以顺利回到西安了。回到这里,解决了工作的问题,其他的事情,也就会慢慢的迎刃而解。三口之家慢慢也有了欢声笑语,平凡的日子,仿佛在2018年开始重回正轨了。
我的朋友,在父亲得病的时,“怂”于父亲,以看病为第一要务;在生存问题时,“怂”于苏州,以回西安家庭团圆为首要事情;在家庭困境时,“怂”于媳妇,以孩子的幸福为人生之大事。
有一个人说过:“家庭无对错,只有和不和,家是藏爱的地方,不是说理的地方,懂得退出家庭“战场”,绝不是逃兵,而是智者”。
三、
我喜欢读很多老作家的书,他们那个民国时代,不论出身,只要有一处才华,或者说的露骨一点,只要懂文学,有自己独到观点,可以平步青云进入高等学府,当上大学教授。
尤其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学派。让更多的有思想不一致的人可以舌战彼此,更进一步蹦发出思想的火化。
我更愿意做那些乡土文学的作家的继承者,因为他们可以手拿农具种地,也能提笔写长篇小说。尤其是“陕军东征”的代表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当然也包括年代久远的柳青。
这些人的儿女大部分都是八零后,这让我立刻想起十几年前,八零后的“反面代表”人物韩寒和一些老作家打嘴仗,有老作家评论道:“也就是十七八岁嘛,又没读多少书,直到的也就是中学校园那点事……”。韩寒苦笑道:“叔叔,我已经二十四岁了,退学七年了。”而现在韩寒都36岁了。
我所欣赏的天才女作家蒋方舟也已经步入30岁了。她的作品《故事的结尾早已写在开头》和《东京一年》,我大概浏览过,真的见过实景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
但是她在《一路书香》陕北专题上,给孩子上课,写的字真的很丑,看的没有一个八零后都是完美的。包括那个年代把韩寒比的一文不值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如今也是嫁入美国,改为美国籍。成功打了那些辱骂韩寒的人的脸。
今天的八零后,其实是这样的:老大不小了,奔四的年纪,意味着大部分八零后都已成家立业,二胎绕膝的也不在少数。隔壁班的女孩早已淡出视野,心理装的更多的是孩子的幼儿园或者奶粉钱。
处在家庭中间的我们八零后,谁都可以倒下,唯独我们不能倒下,因为我们是家庭的中流砥柱。因为我们要是下了车,必须要回到这些现实的问题:孩子谁来带、上什么幼儿园、没房子怎么过、户口怎么办、父母老了怎么办……这都是实打实要面对的,不容回避。
在朋友圈爆文《关于80后的7个真相,扎心了》一文中写道80后作家张悦然说:“这代人是不是变得太快了,好像青春结束得太早了一点,一下子就进入了很委顿的中年状态里面,正是在这样快速的消失当中,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停下来审视自己”。
2018年,因为里面有8而显得让人自带好运的感觉,为什么说“8”是吉数,不是因为谐音“发”,而是,在0-9这几个数字里,9最大,照说是最好,但它下一步面临的就是0,是骤跌,所以不好。而8则本来已经很好,又即将登顶,前景光明,所以是最好的数字。
80后现在自我意淫是在“8”的状态--年富力强,意气风发,即将迎来人生巅峰,是最有力也最光明的时刻。
眼看2017年即将过去,这一年这一天(12月30日),最后一批90后也进入18岁行列,00后粉墨登场。朋友圈瞬间刮起了晒18岁照片的之风。
我在朋友圈写道:历尽岁月摧残,归来仍是油腻中年,不跟90后佛系拼地盘;不和00后拼财产;如今拼保温杯的枸杞谁放的最多。
我们2017年也曾遭遇很多不开心的事情,也曾听见有人感叹社会残酷,抱怨世态炎凉,人心冷漠。正像自带高修养的男神胡歌,为一个年长的老粉丝,跪着写下这句话一样:人生是一场难得修行,不要轻易交白卷。

但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温暖,带来最单纯的爱和感动,让我们不经意间就泪流满面,这个世界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如果活的怂一点,2018年其实也没那么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