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8日 周一 阴
从孩子们的日记里了解到很多宝爸宝妈一直坚持每天给孩子读书。这真好!一直坚持下去,孩子定会爱上阅读,进而成为终身的阅读者。
从日记中也欣喜地看到有些孩子在做《乌鸦喝水》的小实验,也有些孩子在观察并记录自己认领的树。我知道自己的美好愿望在现实面前不可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哪怕能影响到一位家长、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也是好的。
今天带孩子们读朗朗上口的《春节童谣》。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上了一节公开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的《老北京的春节》。备课中在网上搜到这首童谣并运用到教学中。今年暑期第一次拿到这本部编教材,看到这首童谣被选进这套教材里,好惊喜。哈哈,看来自己的眼光还真不赖。只不过童谣中的许多春节习俗已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现在的孩子们已经无法体会到我们小时候过年时那种丰富多彩的经历以及心灵上的愉悦。
今晚偶然读到一篇文章《白雪公主,她是谁?》是关于《格林童话》的批判与思考。大脑中备受冲击。从教这么多年,一直认为《格林童话》是最适合孩子阅读也备受孩子欢迎的童书之一。没想到他的背后还有这么多曲折的历史,受到过这么多的抨击与批判。
1812年12月20日,德国的格林兄弟将他们收集到的86篇关于王子与公主、森林、城堡,以及无数的故事集结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出版。三年后又出版了第二卷70篇。这两卷就是日后享誉世界的《格林童话》。
第一版《格林童话》刚问世时遭到一片批评。“没有任何意义,肮脏,故事又非常短,无聊至极。”几年后,格林兄弟决定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删掉任何不适宜儿童阅读的内容。以后45年时间里,格林兄弟对童话集不断进行增减润色,删除一些暴力等不适合儿童阅读的描写。比如:将一次次欲置白雪公主于死地的亲生母亲改为恶毒的继母,解救他的人也从父亲变成一位年轻英俊的王子。一个颇具人类学意味的故事终于变成一则“公主王子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童话。
1859年73岁的威廉·格林去世,于是1857年的洁版《格林童话》成为最终版本。当然,现在我们看到的各种中文译本,有着各种不同的版本。
2013年,为了纪念《格林童话》200岁生日,在格林兄弟的故乡德国开展了近一年的纪念活动。如何看待《格林童话》在德国文化中的身份和地位是这场盛大纪念活动中最热门的话题。 真没想到,一本小小的童话书,居然被提升到这样的高度。更没想到有人竟将它与纳粹主义联系起来。认为格林兄弟对德国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负面作用。比如服从、处罚、独裁主义、军国主义和美化暴力。《格林童话》也因此曾在德国幼儿园被禁了几十年。
而本文作者则认为我们更需要重新思考的是格林兄弟对待童话的残暴方式——将具有丰富可能性的民间故事归顺为一种简单的同一的高善纯洁的模式:美丽的必是善良,必定有好结局;丑陋的必定邪恶,必定没有好下场。她认为这种对同一模式的追求就是最危险的。有人认为正是西方文明中这种对同一的理性追求,才导致了集中营。
文中最后说,无论是在童话中还是在现实中,应该被认识的东西,也许是类似于脚踏实地的东西,而不是类似于崇高的东西。
本文对于我来说真的不至于一场头脑风暴。在我们的惯性思维中,《格林童话》是最适合孩子阅读的,没有什么不好的。而西方世界对此都争论、批判、思考了这么多年。看来自己真的要回过头来好好研读一下这本童话。不过,它能流传这么多年,肯定有它好的地方,至于不足的地方,我想关键是大人要引导孩子进行思辨式的解读,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谓“去伪存真”是也。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琴子老师教学札记(84)
网友评论